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一本国家大账 一腔民生情怀 ——“点击”十年财政亮点

2012-09-27 10:17: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海南省屯昌县思源学校三年级的8岁孤儿黎玉欣在课堂上。海南省“思源学校建设工程”是由当地财政和香港言爱基金共同投入建设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甘肃省永靖县小岭乡中心小学学生在餐厅里领取营养餐。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231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吃上了由政府提供的营养餐。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7月27日,夏河县拉卜楞镇的牧民南卡才让赶着刚买的藏系羊回家。2011年由中央政府财政补贴的藏区特色农牧业保险在甘肃启动。 新华社记者 高健钧摄

 

编者按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998年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回望十年,硕果累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收入更是迎来了高增长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万亿元,年均增长20.82%,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十年间,全国财政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民生领域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长;十年间,财政部门先后相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十年间,一个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初步建立,“阳光财政”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本国家大账,一腔民生情怀。十年间,公共财政、民生财政、阳光财政越发清晰,更多百姓共享财政阳光。

关键词之1 钱袋子

“十万亿”蛋糕:国家“钱袋子”鼓起来

在沈阳市铁西区张士开发区境内,一片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通透式厂房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创建于1993年的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新址。从15年前的默默无闻到如今企业产品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15年间,沈阳远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前行。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说:“远大发展的历程,应该说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咱们走不了这么快。我想,将来咱的路是越走越宽了。”

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路越走越宽的企业在辽宁省是越来越多。辽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告诉记者,辽宁作为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存在着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不活、人债包袱沉重、技术陈旧落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财政投入了近90多亿元,解除了178万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这样就为国有企业减除了人多的包袱。特别是近10年来,省财政投入资金上百个亿,来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科学成果的转化,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富足的财政“家底”作支撑:十年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万亿元,年均增长20.82%。

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2.21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9万亿元,年均增长19.39%。

关键词之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给力”:让发展变得更“科学”

金秋时节,树木阴翳的福建省宁化县北山南麓县一中教学区旁,学校艺体馆建设正在火热进行,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这个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革命老区专项补助900万元,将建成集科技、艺术、文学、体育、外语、美劳等教育培训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花园式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场所,是全省中学中最先进的。届时,将向全县中小学生开放。”校长张永福说。

这是财政支持福建苏区老区发展的一个片断。连日来,这里还不断有令人鼓舞的消息传出——在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7.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3.3万亩;在宁化,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在大田,最近5年来民生支出累计38.29亿元……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2011年,中央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增加到34881.33亿元,为2002年的8.7倍,年均增长27.1%。如果以东部地区为100,2011年中西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39和48;享受中央转移支付后,中西部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分别达到72和97。通过中央财政的财力转移与调节,东、中、西部之间的财力差距明显缩小,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针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形态,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措施组合。十年来,财政部门先后相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并强化与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之3 民生

民生总关情:财政支持民生不遗余力

柯娜和舒嫚是汤坪沟里长大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花。今年秋季,她们进入陕西省宁陕县唯一的一所高中。走在宁陕中学的校园里,优美的环境惹人羡慕。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天蓝、云白,环境幽雅,一幢幢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它们都有师生自己通过征集拟定的美丽名字:“映雪”、“凌云”、“躬行”……

在这里,孩子们免费上学,享受蛋奶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优质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还有在别处极为少见的55个特色教育部室以及一整层楼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中心用来关爱孩子们的心理成长。

2009年,宁陕县以不足3000万的穷县财力大办“富教育”,在全国贫困地区率先推行高中免费教育;2011年秋季开学,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及15年,使全县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可以免费上幼儿园。柯娜和舒嫚,就是这项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

“教育是强国之本”。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2万亿元,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目标。十年间,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建立覆盖各个学段的困难学生国家资助体系;从着手促进学前教育,到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教育投入增长数倍,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十年间,一个个不断攀升的财政数字,成为百姓在“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更多受益的有力保障。

“社会保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012年,我国将提前8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十年间,从2002年的逾千亿元到今年超五千亿元,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助推国家社会保障网的完善,并助力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人。

“织就覆盖13亿人的医疗保障网”。2009年4月,我国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此后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超过1.5万亿元。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惠及全民,如今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今年的240元以上,正向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迈进。

“住有所居,百姓心暖”。自2007年以来,国家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呈跳跃式增长,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住房保障支出超过2117亿元。更多困难群体圆了“住房梦”,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需求,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房租赁补贴,去年国家又如期完成了新开工千万套保障房的任务……

关键词之4 阳光财政

阳光财政:财政管理水平今非昔比

7月25日,在湖北省武穴市重点改造项目城区北川路改造工程现场,该市财政局长刘堂军带领重点工程监督员到施工现场就工程采购钢筋、水泥、花岗石等物资数量、质量进行核对和检查。这是该市积极打造阳光财政,把好理财细节,确保每分财政资金安全使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武穴市严格实行财政预算量化管理,对全市可用资金细化到部门、到项目,严控不合理预算追加。同时,为提高公众知晓率,积极通过政府网、财政网、季节性通报会等形式,及时公布财政明细,确保财政政务公开透明。

为确保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除常规人大汇报会、政协通报会外,还积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市纪检专干监督评议财政资金使用过程。重点是对重大资金使用、拨付、管理全面把关。

把视线转向全国: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初步建立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增强。同时,预决算公开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财政预决算公开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了中央财政年度行政经费支出总额、“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也稳步推进。基本构建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实现了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全覆盖的转变,“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依法理财,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记者 杨 亮)

财政发展改革开创新局面

    过去十年,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财政支持调结构和转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有效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和国内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生动而鲜明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也为新时期继续推进财政发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十年,全国财政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财政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注重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努力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作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注重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自觉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等各种关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支出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注重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深化改革是科学发展强大动力的理念,敢于和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公共财政体系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第四,注重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绩效。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管理执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切实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积极稳妥、科学管理的原则,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作者:谢旭人 财政部部长)

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牧民展示农牧区家庭医疗账户本。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提高西藏农牧区医疗专项补助经费,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我们见到了54岁的村民肖扬泽。81年前,肖扬泽的叔叔就是从这里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启戎马一生。“这10来年,老区的变化真大啊!”畅谈今昔巨变,肖扬泽用“一多一少”道出了他的两大感受。

    “一个感受,是口袋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多了!”肖扬泽和老伴照应着家里的5亩多水田、2亩多旱地,山上还有毛竹,加上农闲时就近打打工,一年的收入能有3万多元。这几天他正在拾掇农具,准备自己收割稻子。“农业税取消后,种田还有补贴,补贴的钱加起来差不多够得上成本,种田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不久前,肖扬泽用自己的积蓄和儿子打工挣的钱,在镇上买了套150平方米的房子。

    种地和打工成为老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斑竹园镇镇长廖家芳说,2006年全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才3000多元,2011年达到了6423元。而金寨县农民200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2011年增加到5320元。

    肖扬泽的第二个感受,是“后顾之忧少了!”“老了我们有养老保险,病了我们有新农合,种田受灾了还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原来心里担忧的,现在心里都有底了。”肖扬泽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现在的日子过得挺舒坦。”镇长廖家芳介绍说,农业保险费农民每亩水稻只要交3.96元、小麦只要交2.49元,去年受灾,农保给村民补偿了12万元,今年全镇参保的农田达到了1.4万亩。

    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六安市市长毕小彬说,老区自然条件比较差,民生改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只要坚持一项项推进、一件件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能扎扎实实地建设起来。2006年12月,安徽省启动实施民生工程,运用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手段,找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年突出几个重点,一年解决若干难点。今年,安徽省民生项目内容已增加到33项。

    在这一背景下,地处大别山老区的六安市开启了“小财政覆盖大民生”的民生工程。六安市民生办副主任费小松说,六安市底子薄、人口多、民生任务重,尤其是大别山老区,历史欠账较多,如何让民生财政的阳光普照山村,成为一道重大考题。“2011年,六安市财政收入93.6亿元,投入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超过40亿元。我们把钱集中投入到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民生项目中。”费小松说。

    老区的变化又是无形的,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变化发生在村民身边,变化融入了村民生活,变化洋溢在老区人民的笑脸上。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海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小财政办大民生
·中央财政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整合涉农资金逐步增加财政投入
·兰州城关区1960名"管闲事"的楼院长有了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