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广东

广东创建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2012-09-25 10:22: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村。

    经过多年努力,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但差距依然明显,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薄弱。2008年,全省欠发达地区有1023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万元,占行政村总数65%。其中,1767个“空壳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村干部年均收入不及农民工年均工资的1/3。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基本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难开展,队伍不稳定,影响农村长治久安,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成为广东科学发展的“短板”。

    补足“短板”,唯有攻坚。

    广东大胆创新,加大投入,落实保障,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基层组织“输氧”。近3年全省各级财政已投入25.6亿元,未来3年将继续投入48亿元,用于贫困村组织工作补贴,确保“投入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率先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固本培元”,“强筋健骨”,南粤大地上下齐心,全力以赴,奋勇争先!

    确保投入,增添“润滑剂”

    农村税费改革,村级组织经费来源改变,公共财政走向“前台”。但是,如何发挥公共财政效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行先试”的广东遇到了不少“难题”。

    一是开支多。财政总量大省,却是人均财政小省,广东人均财力只排全国22位。而发展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各种开支大,广东财政时有捉襟见肘之虞。

    二是包袱重。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时间长,积重难返。全省欠发达地区,73%的行政村负债,负债总额达47亿元。

    三是缺口大。全省欠发达地区贫困村,办公经费每村年均缺口两万元,2/3的贫困村要靠干部垫资、外人捐助等形式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短供”,工作“缺氧”。有些村干部想为群众办实事,却无从下手;想带领群众致富,也有心无力。

    然而,基层组织工作又是党的全部工作基础,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广东省委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这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需要。”

    破解难题,刻不容缓!2010年、2012年,广东两次颁文强调,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健全机制,确保基层组织“稳定、规范、高效”运转。至2015年,全省对基层组织财政投入总额将超过88亿元,大幅度提高基层组织办公经费补贴、干部补贴和离任干部生活补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说:“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挑战增多,越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压省级,保地方。”广东财政部门立下“军令状”。

    尽管财政增速放缓,广东坚持“主动买单”,财力下沉,将70%以上财力转移给市县村基层。全省欠发达地区贫困村,每村办公经费年补助确保2万元,村干部人均月补贴不低于1000元。至2015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年补助确保5万元,村干部月补贴不低于2000元。

    既解决当务之急,也解决后顾之忧。

    广东把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晋升通道等纳入视野,统筹解决。今年内,广东拟出台新规:未来3年,全省财政投入16.85亿元,对正常离任的村干部一次性补贴5000元,对任村干部一届至10年正常离任的村干部,人均每月生活补助达到500元至800元;允许70岁以上、任村干部2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以“个人缴一点、村集体经济补一点、财政拨入办公经费补一点”方式,一次性趸缴,提高待遇水平。

    广东每年还划拨一定指标,鼓励村干部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干部。揭阳市东升街道东泮社区刚刚完成“村改居”,党总支书记王俊洪从商人转做“村官”,今年又顺利考上了公务员,月工资升至2600元。尽管工作岗位没变,他还是很有成就感:“既能发挥自己所长,又能为大家做点实事,这辈子也值了!”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核心,村民自治是重点,人才培养是关键。“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能力办事”,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注入“润滑剂”。

    重在激励,培育“内生力”

    财政“主动买单”,不等于“大包大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财政投入,更需要自我发展。政府财政资金是“保障”,也是“导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强化基层“造血”功能,增强内生保障能力,才是建立农村基层经费保障机制的根本。

    “自我保障”,从何做起?

    ——分级保障,激励为主,探索基层政权的财力保障体系。

    广东提出:“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明确负责,上下互动,形成支撑。对困难县,省转移支付,市大力支持,确保基层政府在公共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民生政策等方面的财力需求;对困难镇,省专项补助,市统筹安排,确保镇级基本运转的财力需求;对贫困村,省市补助,县级统筹,确保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财力需求。

    “财政工作,财中有政。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要算当前账,更要算长远账。”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在基本保障前提下,发挥财政导向、杠杆和激励作用,撬动各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这些年,广东财政叠加投入,创新激励机制,全面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初步建起“省市补助、县级统筹、村集体收入自我保障”的格局。

    ——对口帮扶,苦练“内功”,创建村级组织的经费保障机制。

    欠发达地区贫困村,是基层组织建设“重中之重”。广东多管齐下,对口帮扶,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拓宽基层组织工作经费来源,确保“自强有能力、自治有活力”。

    2009年6月,广东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双到”战略,选派1万余名干部,进驻3409个贫困村,确定主导产业,实施“开发式”扶贫,计划今年之内贫困村全部“摘帽”、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

    惠来县仙庵镇点埔村是水库移民村,人多地少,村貌破旧。全村5090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人均年收入1640元。在上级单位帮扶下,点埔村开发商铺,修建电站,“造血”功能增强,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提高到16.9万元。

    为了提高引领科学发展能力,广东对全省1156名乡镇书记和近2万名村支书轮训,组织19513个城市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选聘4636名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培养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政府补助与自我积累结合,广东各地建起一批小水电、商铺、厂房等“吃不掉、搬不走、跑不了、拖不垮”的项目,让贫困村入股“分红”,保证收入稳定,从被动“输血”变为主动“造血”。

    “经费有保障,干部有待遇,事业有奔头”。全省农村基层工作岗位不再“门庭冷落”,而成为有志青年干事创业的热土。

    完善监管,着眼“持久性”

    投入与监管,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投入的监管,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监管的投入,肯定难以持久。“会花钱,不算本事;花好钱,才是能耐。”从事基层工作多年,揭阳市委组织部邱海宏科长深有体会。

    “上面千条线,村社一根针。”面对成千上万个村级组织“细胞”,要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花好钱”尤其重要。具体而言,“花好钱”,就是“规范管财,有效用财”。

    “规范管财”,重在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加强监督,村级组织经费使用实行民主决策。

    对于基层组织保障经费,广东财政部门制定规章,明确经费使用方法,监督资金支出程序。惠州市江北街道三新村实行“三个统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记账。村委会设立村结算中心,下属10个村民小组统一配备记账电脑,规定统一报账日和记账日。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网络上监管”,有力地促进了三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预计,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80万元。

    “有效用财”,即“好钢用在刀刃上”。村干部每月补贴直接进个人银行卡,发得快、投得准、用得好,建立“激励型”保障。

    各地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利用财政保障“杠杆”,创建多种激励模式。梅州市有“业绩考核兑现”,河源市有“互动脱贫责任”,惠州市有“转移就业奖励”,廉江市有“社会治安挂钩”……

    “以前当村干部,年轻时原地踏步,老了无着落;现在,年轻有奔头,老了有依靠!”肇庆市地豆镇三桂村原党支部书记曾东生感叹。他11年前因老离任,去年从信用社领到补贴存折。拿到生活补贴卡,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统筹兼顾,使用合理,管理规范。”广东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统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调动基层组织干部积极性,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广宁县寺湾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作明,当了十几年村干部,因为经费保障不足,工作举步维艰,一度心灰意懒,产生离任念头。如今工作经费有保障,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基层干部,我一定干出点名堂!”

    “我们经常下乡抽查,至今没有发现补贴不到位的现象。”惠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冯仕杰告诉记者:“全县1000多个村干部,每月补贴,按时发放,不准拖延。”

    “能者有出路,在职有提高,离岗有保障。”尽管完善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还有不少障碍需要突破,还有法律法规需要健全,但是,广东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开始显出组织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加速。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全省高7.7个、2.2个和3.1个百分点。广东东、西两翼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省4.6个和7.7个百分点。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先行一步,自觉投入,夯实基础,广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焕发生机,一年一个新台阶。(记者 刘泰山)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海南:努力开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局面
·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在北京交流经验
·山东诸城创新社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广东省五年查处一万余名违纪违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