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或淡雅、恬静;或浓烈、厚重。格尔木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以平安为底色,绘就出了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绚烂色彩。
去年,当格尔木被列为全国首批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时,机遇和挑战同时摆在了格尔木人的面前――
特殊的人口结构、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配置,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为格尔木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理清思路为社会管理创新找到第一把钥匙
创新什么、怎样创新、谁来创新。在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中,格尔木首先找准工作定位来破题。
格尔木地处青藏铁路格拉段起点,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城市,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格尔木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但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30万人口总量中,流动人口占三分之二;地处进藏、通甘、入疆的重要交通要塞。这些都对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强化社会管控措施、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稳定和谐的环境,一切发展无从谈起。格尔木从创新工作方法入手,探索、建立、培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办法,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格尔木市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并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了全市“十二五”整体规划,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一个由群众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初步形成:明确了工作目标――“34566”模式,形成了工作保障――“1+X”模式,落实了工作方法――“6化6管6理”模式。
网格化、一体化、系统化为格尔木构筑了一张无缝链接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责任网络,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管理难题。
5月14日,格尔木市“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启动,从“深入抓点、以点带面”向“集中促片、推动全盘”转变。由此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确保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条件办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为格尔木营造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机制为社会管理创新找到第二把钥匙
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是核心,服务是本质,网格是关键,和谐是目的。海西州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建平说:“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最好的理念就是最好的创新。”将社会管理融入到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有严格的管理模式,更有人性化的服务,让流动人口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在黄河路街道铁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坚持“走百家门,知百家事,暖百家心”;昆仑路街道建兴巷社区居委会,开展“1+1亲情守望家园”关怀活动,以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将社区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管理中;昆仑路派出所推行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把“自由人”变成“组织人”,把“组织人”变成“社区人”,把“社区人”变成“城市人”,实现了人口管理的全覆盖。
“进一家门、办百家事”,将全市28个职能部门、230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政务,为群众大开方便之门,群众满意率为100%。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并覆盖城乡。
郭勒木德镇首创了村级事务代办制,将村干部确定为代办员,变农牧民跑腿为村干部跑腿、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拖着办为快速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村级事务代办有效破解了农牧民办事难。
倾听民意、维护民利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12345”有事找政府,行走在格尔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标志牌。据统计,自市长热线开通以来,受理事项的办结率达到93%,群众满意率为91%。
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实现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服务社会化。
延伸管理为社会管理创新找到第三把钥匙
“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一系列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平安创建。
以平安机关、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小细胞”组成的创建成果,来确保“大平安”的局面深化,实现了“小细胞”构筑“大平安”。如今格尔木还将平安建设延伸、推广到街面商铺、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平安大院、幸福大院的创建活动中。截至目前,格尔木平安创建达标率达90%以上。
秋天的格尔木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色的小麦与红色的枸杞为格尔木增添了浓艳的色彩。汽车驶入郭勒木德镇八一农场,一排排旧土坯房正在被拆除,在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房拔地而起,租赁户冶长林站在140平方米的新房里,高兴地这抹抹,那擦擦。“这次建新房政府补贴了4.2万元,自己掏了7万元,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家里不知何时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肺腑之言表达了八一农场一千多名群众的心声。
据格尔木市政法委副书记何均龙介绍,八一农场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部队承包给个人,8年前,驻军部队将这一区域交付给格尔木市管理时,这一地区已有租赁户285户,1471人,只有9户、39人有户籍,所有的人家均没有宅基地证,近些年,因受地下水位不断上涨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一地区部分居民房屋出现地基沉降、院墙裂缝,部分农田无法耕种,已不适合群众居住、生产和生活。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理性对待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格尔木不回避、不推委,年初,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八一农场原耕地租赁户整体搬迁安置的决定,并制定了《八一农场租赁户整体搬迁安置方案》。对选择在安置点建房居住的住户给予奖励、安置费、建房补助等共计4.2万元。昔日凌乱、破旧的自然村如今已规划建成整齐美丽的新村庄。
“社会管理创新从更深的层面上强调的是一种民主管理,从长远来说,就是通过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来得到一种本质的安定。”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之后,格尔木对社会管理创新有了生动的解读。
融入格尔木,处处能感受到和谐的音符。有活力之城、平安之城之称的格尔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成为一座和谐之城,一个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已在格尔木形成。 (作者:何 汀)
·格尔木市新模式为示范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格尔木27家“两新组织”共青团员有了自己的家
·格尔木市法院落实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
·格尔木:昆仑文化塑造城市灵魂
·格尔木为流动人口建起一个温暖的家
·格尔木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市
·格尔木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市
·格尔木劳教(强戒)所举办第三届场所开放日活动
·格尔木市上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拓展
·格尔木深化安全生产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格尔木市化解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