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项目化推进: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

2012-09-25 09:30: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将项目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检察室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工作中,实现派驻检察室参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从“软任务”到“硬指标”、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拓展和提升。

    一、实施“课题式设计”,科学规划项目。派驻检察室将宏观决策项目化,使服务大局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更具有针对性,有效解决了大包大揽又见效缓慢、职能泛化的问题。一是在课题论证上选好切入点。将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宏观决策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作为破解社会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二是在课题立项上突出关键点。派驻检察室紧密结合法律监督职能,找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薄弱点、园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点,以及园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点,并立足上述关键点,确定了社情民意直通车一站式检务信息网络服务、金麦穗强农惠民惩防职务犯罪等项目化工程。三是在课题评估上找准着力点。根据区域实际和自身工作基础,派驻检察室按照项目设置原则,每年拟定2至3个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重点问题的推进项目,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说明推进项目的背景、意义、思路、措施、预期目标、实施计划等,向项目管理委员会(与检察长办公会合署)申报,进行论证评估、审批立项。

    二、实施“工程式推进”,确保项目质量。一是跟踪调度,推进实施。对确定的项目,采用里程碑图表对分解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任务的跟进人进行监控,实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情况,进行跟踪调度,推进项目实施。在推进春暖弱势群体司法保障项目中,派驻检察室针对完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这一分解任务,在跟踪调研三年来外地务工人员犯罪案件的基础上,撰写了《群租房内刑事案件频发应引起重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实行严格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对出租屋进行分类管理等建议,直接促进了当地规范群租房服务管理的专项工作,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检察日报予以报道。二是借助外力,专业保障。对项目实施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与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以专业化水平保障项目工作质量。在实施园区百万平米富民载体建设检察调查中,通过联合调研的形式,借助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发现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职务犯罪隐患,为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强农惠民惩防职务犯罪项目奠定了基础。三是项目调整,风险管理。在实际推进项目中,通过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协调会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推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各种不可控制因素,提请项目管理委员会对项目进度、局部内容加以调整。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在项目执行团队内部,构建“决策执行操作”的三级动态体系,将项目分解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一是建立责任分解制度。采用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按照项目的性质、类别,明确项目责任领导,确定项目领办及协办部门,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从而克服了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现象。二是建立会议协调制度。作为项目领办单位,定期组织或提出申请召开相应的专题协调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建立目标倒逼制度。对项目进度实行挂牌“倒计时”,明确阶段难题办结时限,保证项目涉及各项工作的配套推进和按时完成。

    四、实施“绩效式考核”,突出结果评价。一是设置地方党委及群众满意度、综合效果、经验可推广性等具体指标,重点围绕项目的“三个效果”等进行测评。二是在项目化推进的各个阶段均建立工作台账,将进展成效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记录在案。项目实施完毕后,由领办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照项目方案逐一自查,查漏补缺。在项目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后,形成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向项目管理委员会申请项目验收。三是由院政工部门组织相关项目针对对象、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和该院相关部门代表,进行分类分级评估。评估结果由低到高分为5个等次,对验收评估2星级以上的项目评定为合格项目,及时研究,改进提高;对验收评估4至5星级的项目评定为优秀项目,注意总结和推广,并努力上升到制度层面。

    (作者:王军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