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坚持以当事人为本司法理念,全力打造司法便民利民服务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今年7月,该院创建的“心系百姓,情铸天平”服务品牌被济宁市委评为“为民服务创新争优服务品牌”,被济宁市市中区区委授予“十佳优质服务品牌”荣誉称号。
法官工作室扎根基层
“司法为民,为群众搞好司法服务,我们坚持与群众思想上贴近、方法上跟进,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真正做到让法官接地气,让法律有温情。”该院院长李培宪如是说。
2011年6月15日,市中区“社区法官工作室”揭牌仪式在阜桥街道蒋林社区举行。该院首批28个法官工作室驻扎进社区,开展就地办案、协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活动。每个法官工作室内安排一名业务经验丰富的法官和一名能力较强的书记员,同时要求达到“五个一”的目标,即制作一套宣传册、印一套便民联系卡、设一个法官便民邮箱、公开一部便民服务电话、建一个工作台账和帮扶记录簿。法官工作室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43起,举办法治宣传讲座50场次,极大地拓宽了司法便民广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4月,家住武胜桥辖区的张丽因为邻里纠纷多次到小区物业求助,张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社区法官工作室。接待张丽的冯国香法官了解情况后,和张丽一起来到楼上住户家。在冯法官的耐心沟通和法律的威慑下,楼上住户愿意主动赔偿张丽经济损失2000余元。两家最终握手言和。事后,张丽高兴地说:“这趟法官工作室,俺是来对了!”
老年法庭服务到家
为方便老年人诉讼,2007年12月,市中区法院在全省法院率先成立了老年法庭,这一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工作中,该庭坚持立案优先、调解优先、执行优先的原则,运用“开庭到街头、工作到床头、解疑释惑在心头”的工作方式,使一大批家庭纠纷得以化解。该庭成立至今,共审结涉老案件1069件,其中调解结案803件,调解率为75.1%。今年,到社区、老年公寓、当事人家中开庭20余次。
年初,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摆在了老年法庭江艳法官的面前。83岁的老人王德志体弱多病,常年无人照顾。长子王建亮在与弟弟争夺老人的农田时,与老人发生矛盾,并以此为借口拒不履行赡养义务。江艳法官多次与老人的长子联系,但均调解失败。3月27日,老年法庭在古槐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庭审理了这起赡养纠纷案。开庭时,100多名社区群众前来旁听。在公正的审判和邻里的舆论压力面前,王建亮对判决结果表示心服。庭审结束后,法官们还就赡养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接受了居民的咨询。居民们纷纷表示:“真想不到,现在法官断案到家门口了!”
少审庭关爱特殊人群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保护,对社会弱势群体应该予以更多的司法关爱和帮助。”少审庭庭长李军说道。
今年3月31日,聋哑人小孙来到济宁城区一家医院盗窃,逃离现场时被当场抓获。在审判阶段,市中区法院为他指定了辩护人,并聘请了手语翻译,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拘役三个月。
案件审结了,法官的心却始终没有落地。既是未成年人,又是聋哑人,身无分文的小孙如何回家?6月30日,小孙获释了,少审庭法官陈涛早早地来到看守所,为小孙办理了相关手续,还给他带来了新买的衣服和鞋子。下午,陈涛和小孙乘坐的汽车抵达了河南省博爱县小孙的家中。与小孙同是聋哑人的父亲,看到久别重逢的儿子,用手语一遍遍向法官道谢:“谢谢你们送我儿子回家!”
为方便弱势当事人诉讼,该院开辟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立了残疾人专用审判法庭,配置了助听器、拐杖、轮椅等专用物品,尽力为弱势群体维权创造畅通的环境。同时,开通了妇女儿童维权热线电话、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电话、干警违法违纪举报热线电话,开设了阳光审判网站,实现了网上立案、远程立案、审判文书网上查询等功能。
·山东济宁市中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徐州经验
·北京东城法院以诉讼诚信推进社会诚信
·江西抚州法院庭审评查向社会公开
·创新社会管理 四川雅安芦山县法院司法确认“锁定”人民调解
·完善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