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全国政协常委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谈社会管理创新

2012-09-24 13:45: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主持人]:那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那么各级政府及学界均在理念转变和理论创新上有所努力。您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理论上实现了哪些创新?尚需从理论层面进行哪些突破呢?

    [李君如]: 首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认识升华了,我前面说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要发展经济、政治、文化,还要加强社会建设。这就是一个零的突破。

    第二,我们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格局,这个格局就是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这个格局和过去相比,当然,党委领导政府是我们的传统做法,当然要以新的经验丰富它、发展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这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表现。

    第三,我们明确了社会管理是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展开的,因此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创新,因为社会管理可以为某些少数人服务,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民生是我们社会建设、社会创新的一个重点。

    第四,我们明确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决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到2020年和谐社会的一些指标。今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都本着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谐,是既要承认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又要能够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所以,理论创新方面很多,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这四点。

    [主持人]: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的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涌现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流动人口,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培育综合性社会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管理化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创新成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社会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也存在着各种现实难题,请李校长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给我们解读一下。

    [李君如]:社会管理遇到了很多问题,很多是新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是怎么管的?简单说,过去怎么管这个社会呢?是用三张纸来管这个社会:第一张纸是户口本,每个人出生以后户口会登记在册,这是这个人存在的依据,生存的证明。第二张纸是粮油关系,要在社会生存要吃饭、穿衣,就给你发粮票、油票、布票,还有糖票等等,把社会管理起来。第三张纸是劳动人事关系证明,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获得劳动的权利,建立劳动人事关系,如果调离这个单位也要调离关系。凭劳动关系证明拿工资,这是生存的基础。三张纸把几亿人口管理起来了。过去旧中国是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以后,把社会组织管理起来了,功不可没。

    但是与此同时,这个社会又成为一个静态的社会,而不是流动的社会,作为人来讲是一个单位人,不是社会人,需要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就难以发挥出来。改革开放把社会搞活了,使得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出来,势必就冲破这三张纸的管理模式。比如说,农村改革以后,大批农民工出现了,到城市里打工,过去户口簿迁的话,是不可以的,现在是可以的,所以就用身份证来证明身份。身份证和户口本相联系,但是身份证是流动的。我们不需要粮票、油票了,用人民币可以买粮食,就冲破了第二张纸。我们创业也好,就业也好,劳动人事关系证明越来越不起作用了,我今天在这个单位打工,明天在那个单位打工,不需要人事关系证明。社会生机活力激发出来的同时,原来的管理措施和模式失效了。

    所以要开始创新,我刚才说的身份证就是一个创新。将来进一步要把个人信息在身份证显示出来,不仅仅是证明哪里出生,要证明学历,有过什么奖励、什么处分,有过什么犯罪记录,都要在身份证上显示出来,这样人就流动了。户口本没有了,粮油关系也没有了,劳动人事没有了,人怎么管?人最后有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方兴未艾,这是社会管理创新解决的第二大难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我们注意到,人们除了单位工作以外,还参加很多社会组织,有的就在社会组织里活动,那么,我们现在让公民能够参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承担起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全中国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43万多,没有注册登记的还有100多万、200多万。我们社会在探索一个新的形式,有的是政府管,有的不一定是政府管,是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我们应对的矛盾是什么?就是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以后,新的社会怎么管理?静态的社会变为流动的社会怎么管理?一个封闭的社会到开放的社会怎么管理?这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课题,刚才讲到的身份证也好,社区也好、社会组织也好,都是我们在探索中创新的成果。

    [主持人]:有关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报告提出,构建以社会公平、公证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治理结构,核心是三个转变。我们想问一下,您如何看待这三个转变?此外,您曾经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果没有政府改革就不会,如果不能把全能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您认为,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李君如]:原来是全能型政府,政府什么都管,而且是用行政办法来管,现在和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变化不适应了,所以要推崇社会组织社区,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发展,这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了。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有服务的理念。我是为群众服务的,而不是让群众服从的。把服从的理念转化为服务的理念。

    同时,还要把我们过去那种包办的理念转化为让公民自我服务的理念。过去政府什么都包办了,政府把什么都管起来了;以后应该是政府制定一些章法,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种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逐步建构起来,政府的职能也建立起来。过去,是全能型社会,是统治型的,现在是治理型的社会,两种不同的方式,是两种不同的政府管理方式。这就是我们政府改革要努力的方向。政府改革如果不到位,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就难以就位。政府管理,尤其是政府想做,但是以政府的名义来做,基本做不到、做不好,可以让社会自己去做,但是政府可以提供服务。所以这几年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有些项目要开展,但是政府的力量不够,可以让社会组织来招投标,谁中标了,给谁钱,然后去做。我们这几年志愿者有很多,他们做的事情就是以前政府做的事情,政府就是领导和支持志愿者的活动。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具体转变的一个方式。

[责任编辑: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