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2-09-24 10:34: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广大农民朋友看上了免费电影。

甘肃定西农民在当地书屋。CFP

北方乡村露天电影。 段明绘

    深圳图书馆门前的“自助图书馆”仿佛一台ATM机,但吐出来的不是金钱而是知识。CFP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文化”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离不开的关键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十年间,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科学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十年间,农家书屋覆盖全国,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惠及亿万农民,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逐步成为现实,数字图书馆把文化知识传向四面八方。十年间,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和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地)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不断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理念日盛,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的出台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

    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家都能听广播看电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宁夏西海固的盐池县地理位置偏远,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县城周边20公里的农村。村村通工程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梦寐以求的电视节目信号。自2011年11月以来,作为“户户通”的试点,宁夏已完成农村广播电视的全覆盖,70余万农户成为首批受益者,由各级财政补助,农户安装一套近500元的卫星接收设施,只要交纳50元,便可看到60多套节目。

    “从6套到60套,从‘村村通’到‘户户通’,这是填补城乡文化信息巨大鸿沟的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的最好方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说。

    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提出并实施的民心工程之一,实践证明,广电“村村通”把广播电视信号接进村寨,也就是把外面的世界送进村寨,使曾经“耳聋眼瞎”的1.48亿村民耳聪目明,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信息鸿沟。

    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村村通”工程目前已经取得重大成果,截至2012年,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提高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而实施的“西新工程”,也已取得长足进展。

    村村通解决了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温饱”问题。为了从“吃饱”变为“吃好”,2011年4月,广电总局开始推动被称为“户户通”的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2015年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村里每月都能看电影

    54岁的王其璋是山东省即墨市北安街道的放映员,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已有36年,36年来他走遍了北安街道60个社区,先后放映电影近万场次,“我打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电影,正是因为喜欢,我才坚持了这么多年。”那时候,农民看场电影像过年一样的稀罕,即使是寒冬腊月的晚上,许多村民也能坚持站着看完三四个小时的露天电影。

    农民看电影一直是难题。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始实施,2006年进一步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如今,中国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农村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全部代替胶片电影。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年放映公益电影780万场次。

    现在,农村放映的不光有戏曲和《铁道游击队》等老故事片,还能看到《叶问》、《让子弹飞》等商业大片,农民们不出村,几乎能和城里人同时间看到最新的电影。“农村离不开电影,老百姓需要它。”王其璋感激这个工程,愿意一辈子为村民放下去。

    关键词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国图数字资源联结全国

    “图书馆里的数字资源非常系统、专业,检索起来很方便。如果机位再多点儿就更好了。”工作日里,首都图书馆六层的电子阅览室里人满为患,一位等候上机的读者这样对管理员建议。

    总投资4.9亿元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伴随科技进步而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在软硬件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全媒体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截至2011年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一批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纷纷诞生,包括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和重点教育、科研、生产单位的各类型学术性专题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的图书、报刊、影视、音乐、讲座、展览等资源,面向少年儿童、盲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数据库和面向图书馆界的联合编目数据库等。同时,借助政务外网使数字图书馆服务于政府决策机构,借助教育网、科研网使数字图书馆服务于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借助全军综合信息网使数字图书馆走进军营,走进边疆哨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覆盖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并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推出新媒体服务方式。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一个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建成。

    关键词

    三馆免费

    没有门槛地走进文化场馆

    时间回到2008年初。那张虽然不太贵,却曾尴尬地挡住不少人脚步的博物馆门票,轻轻地被撕了去。

    那一年,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20亿元。

    紧随其后,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也加入了免费开放的行列。此次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涉及到全国6000多家县级以上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近4万个乡镇文化站。于是,俗称的“三馆免费”,其实已经总共是“四馆免费”,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面向群众开放,不收取门票,其免费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基本服务的免费提供,如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

    截至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4个,年接待观众5.2亿人次。无论收入状况、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自由地亲近文化,公共文化正在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条涓涓细流。

    如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等特点,正像春风一样吹遍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开出异彩纷呈的精神之花。

    关键词

    农家书屋工程

    农民读者有了书屋

    “吃了饭、没事干,前村游、后村转,扑克麻将通宵战,家庭不和人心散,夫妻争吵常不断。”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麻地会乡庄上村乡村小学教师李继祥退休回村看到这样的状况。如何扭转这种旧风气?李继祥想通过读书看报来提高全村人民的素质。他将收藏的200多册图书拿出来办起了农家书屋,后来得到了政策支持,书屋办得越来越好。

    来看书的村民比他预想的多。“以前咱观念不正确,老是苦干实干,不用科学,现在看来,这科技的东西就是好!”书屋建起一年后,村民赵林平乐一句话道出书屋的贡献。2010年10月至今,庄上村农家书屋累计借出图书371册,还书284册,阅读人数达到1200余人次,小书屋发挥了大作用。

    一直以来,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因为种种困难难以解决。2003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出台,让农民们看到了曙光。

    农家书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给了全国各地建设农家书屋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将解决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摆在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农家书屋的标准配置是每家1500册书,1200个品种,目前各地普遍高于配置标准。2011年底,全国84%的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为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也达到50多亿元。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介绍,到十八大召开之前,农家书屋将建成60余万家,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都有农家书屋。

    当书屋建设完成后,农家书屋将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各地农家书屋已经举办了众多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就是为了吸引农民走进书屋。”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说。(记者 李苑)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战略部署,新闻出版战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新闻出版工作的特点,以农家书屋建设为龙头,不断拓宽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渠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努力提高全民参与水平,大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逐渐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逐渐形成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新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出版行业在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陆续开展了全民阅读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城乡电子屏阅报栏工程、国家重点出版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盲文出版工程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可持续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基本形成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一直是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一号工程。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到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2015年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此后,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截至2012年7月底,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万个,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提前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农家书屋的建成惠及亿万基层群众,如北京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为百姓的“致富黄金屋”与“快乐岛”,江苏农家书屋成了暑期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新疆兵团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致富屋”等。与此同时,城乡阅报栏(屏)工程也全面展开,到2012年7月,全国已经建成4万多个城乡阅报栏(屏),不仅增强了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传播力,也丰富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网点。

持续开展全民阅读工程,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活动,助推全民阅读热潮的形成。自2006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号召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全民阅读活动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全国各地的积极支持,还受到了亿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深度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的读书周、读书月、阅读季等活动,仅2011年,全国就有7亿多人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广东的“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内蒙古的“草原读书月”活动、新疆的“天山读书节”活动等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业已形成品牌,全民阅读活动正在走向基层、走向群众、走向深入、走向持久。

大胆创新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自从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已经投入180亿元,地方财政也配套了数十亿元,并且中央财政已经出台政策,每年将会给农家书屋提供更新资金,为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国有文化单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山东省新华书店、江苏省新华书店,如商务印书馆、金盾出版社、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等,纷纷捐建农家书屋。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还向全国许多农家书屋办公室捐赠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使得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投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十年·大事记

2002年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水平显著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006年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将全部代替胶片电影。

2007年

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解决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8年

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2011年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并向各地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就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进行总体部署,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后,启动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建设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编制印发了《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逐步改善服务农村的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截至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院线246条、放映队4.8万支,农村电影银幕超过5万块,农村电影全面实现更加便捷、丰富、高质的数字化服务。全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812万场,观影人次18亿,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

2012年

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万个,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提前3年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上海黄浦区打浦桥创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天津滨海新区投入572万元提升公共文化设施 丰富百姓生活
·宁波:公共文化“天天”惠民
·文化部、财政部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导调查显示全国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全面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