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2-09-24 10:34: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广大农民朋友看上了免费电影。

甘肃定西农民在当地书屋。CFP

北方乡村露天电影。 段明绘

    深圳图书馆门前的“自助图书馆”仿佛一台ATM机,但吐出来的不是金钱而是知识。CFP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文化”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离不开的关键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十年间,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科学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十年间,农家书屋覆盖全国,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惠及亿万农民,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逐步成为现实,数字图书馆把文化知识传向四面八方。十年间,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和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地)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不断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理念日盛,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的出台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

    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家都能听广播看电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宁夏西海固的盐池县地理位置偏远,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县城周边20公里的农村。村村通工程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梦寐以求的电视节目信号。自2011年11月以来,作为“户户通”的试点,宁夏已完成农村广播电视的全覆盖,70余万农户成为首批受益者,由各级财政补助,农户安装一套近500元的卫星接收设施,只要交纳50元,便可看到60多套节目。

    “从6套到60套,从‘村村通’到‘户户通’,这是填补城乡文化信息巨大鸿沟的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的最好方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说。

    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提出并实施的民心工程之一,实践证明,广电“村村通”把广播电视信号接进村寨,也就是把外面的世界送进村寨,使曾经“耳聋眼瞎”的1.48亿村民耳聪目明,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信息鸿沟。

    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村村通”工程目前已经取得重大成果,截至2012年,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提高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而实施的“西新工程”,也已取得长足进展。

    村村通解决了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温饱”问题。为了从“吃饱”变为“吃好”,2011年4月,广电总局开始推动被称为“户户通”的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2015年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上海黄浦区打浦桥创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天津滨海新区投入572万元提升公共文化设施 丰富百姓生活
·宁波:公共文化“天天”惠民
·文化部、财政部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导调查显示全国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全面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