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更清澈
海口水资源得天独厚,市区水系发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美丽丰饶的美舍河、龙昆沟、东西湖、鸭尾溪污水涌动,臭气四溢,成了这座美丽滨海旅游城市的疮疤,成了城市管理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海口最早一次大规模的治理水污染是在2006年,海口市将东西湖、大同沟、龙昆沟和东、西崩潭“两湖四沟”列入清淤工程,驻市部队官兵担起了这一艰巨任务,当年清淤工程顺利完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生活生产污水照样排入中心城区暴露的水体,湖沟缺乏活水补充,清淤等方法治水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时间一长,淤泥再次沉积河湖沟,中心城区水体很快又恢复到老样子。
怎么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古人早就给我们留下了治理水环境的良方。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09年11月20日,当天上午,随着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的一声号令,美舍河引水干渠工程正式开工,这标志着海口市全面打响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海口投入6亿元在全市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中心区水网动力工程、中心区污水排污口截流并网建设工程、美舍河引水干渠工程、白沙河整治工程及鸭尾溪-五西路明渠水体还清工程、金牛湖净化工程、水环境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2011年4月11日,随着海口市中心区水网动力工程东风桥泵站、河口路提水泵站的泵机轰鸣,从南渡江提调的江水缓缓流入了美舍河、东西湖、龙昆沟等市中心区主要水体。通过一年多建设,海口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宣告基本完工。自此,标志着海口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水清无异味”的阶段性目标。
城市姿容更靓丽
“占道经营的少了,乱丢乱扔的看不见了,垃圾死角也难找到了,让人感觉焕然一新。”9月14日,站在整齐干净的海口明珠广场,市民张大伯高兴地对记者说。谈起海口城市环境的变化,张大伯称:“现在许多繁华街道的路面可以用‘席地而坐’来形容。”
张大伯这些感受都是得益于海口市组建大城管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创举。
一条街道6个部门管,结果出了问题6个部门都说管不着。群众办一件事本来只要跑1个部门,结果跑了6个部门还办不好……这是曾被海口市民调侃的城市管理怪象之一。
2009年11月9日,这一现象在海口的城管史上得到了彻底改变。这一天,海口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施大城管模式,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管理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进行全面整合,坚决克服过去一条路6个部门管,6个部门管不好一条路的弊端。
说起海口的“大城管”,海口市市容委副主任王陛佳自豪地说,“大城管”从根本上解决了此类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
海口的城市环境变得如此靓丽,还得益于海口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作为国家第三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单位,海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9年启用以来,充分发挥其高效、快捷、科学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自启用至今,海口数字化城管系统共受理派发有效办件72万件,结案70.7万件,结案率98.3%。
城市的发展一靠建设,二靠管理,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更重要。
近年来,海口以城市管理“法制化、常态化、信息化、人性化、市场化”为目标,进一步巩固、拓展、提升“五大工程”,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软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着城市各方面条件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海口的城市面貌正悄然发生着巨变,城市品位显著提升。”这是海南省委党校教授唐镇乐对海口城市管理的评价。
·海口建设工程消防产品到场备案
·海口消防查处22处火灾隐患
·海口物业管理协会成立
·海口:学生出行期盼“安全岛”
·从粗放到精细:海口改革创新城市社区管理
·海口8社区试点一站式服务 创新体系体现主动管理
·海口8社区试点一站式服务 创新体系体现主动管理
·海南海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廉政建设
·海口“城中村”蝶变—— 镇海新村 涛声依旧
·海南海口拟修订消防条例
·广州海口两海事法院共商履责举措
·海口推行消防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