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关系
1、基层党建的职能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正是通过各领域各单位的基层组织,党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使党成为一个有统一目标、统一纲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
2、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社会管理是指由政党、政府、社会团体、机构等社会多元管理主体,按照某种特定规则参与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业,以追求最大化的管理效能,使其运转科学、有效、合理,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3、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耦合
基层党建职能决定基层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并在多方面存在着耦合点。一是党的基层执政与社会管理存在着工作对象上的重合性。二是党的基层执政与社会管理存在着工作方式上的互补性。三是党的基层执政与社会管理存在着工作内容上的一致性。
4、基层党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1)基层党组织必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要确保创新方向明确。二是要确保创新步伐稳健。三是要确保创新资源充足。四是要确保创新影响深远。(2)必须以基层党建的创新引领社会管理的创新。一方面,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党建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社会管理创新不仅在人、财、物的保障方面要加强,而且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方面要有所突破。
二、东丽区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东丽区委、区政府科学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狠抓基层党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政策措施,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把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自觉把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管理体系。
(一)以“双轨并融”型组织模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东丽区城市化进程中,大批行政村整体撤销,村民集中还迁。在村落格局被打破、“三改一化”尚未完成的过渡阶段,村民既与原村级组织存在利益关系,又有强烈的社区服务需求。这一“特殊”阶段,对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东丽区委探索构建“双轨并融”型组织模式,破解了这个发展中的问题。在新市镇中新建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继续保留原村级组织,负责推动拆迁还迁、产权制度改革和解决遗留问题。针对新市镇建设周期内分散居住的问题,区分从业相近、租住邻近、兴趣接近等类型,设立一批产业型、租住型、兴趣型党支部,以多维辐射的组织网络保持社会管理良好秩序。
(二)华明街以“大党建”格局引领社会管理创新。针对“三区联动”发展中党建工作遇到的条块分割、资源封闭、管理分散等问题,华明街道党委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党建”格局,构建起的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大”是指在街道推行大党委制,在此基础上,统筹建立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行政服务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形成“1+4”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街道党委每周组织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居住社区以及行政服务区党组织负责人召开党组织联席会,研究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配套、推进“农超对接”、促进农民就业、加强社区管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内容。“1+4”党组织联席会已形成长效机制。
(三)在楼宇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推动企业发展和管理。随着“三区联动”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工业园区,楼宇经济也在东丽区发展壮大。但因其多为非公经济属性,党建工作遇到了新问题。为此,东丽区创新招法,整合区域资源,建立楼宇党组织,统筹进驻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完善沟通、共建、帮扶机制,在服务企业决策、促进生产经营、营造企业文化、密切职工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成为楼宇经济发展壮大的引擎。
(四)依托经济纽带村居共建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根据社区规模、居民还迁和居委会设置情况,统筹新建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与涉及的村级党组织开展村居双向互动,实行党员联管、阵地联建、活动联搞、治安联防、服务联手,形成了“村居共建”的新机制、新架构。
(五)依托产业纽带建立产业园区党组织创新园区社会管理。在工业园、设施农业园等主导产业清晰、集中度高的产业聚集区,建立产业园区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基地、发展链条和经济合作组织中,实现了党组织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增强了党组织引领园区科学发展的能力,创新园区社会管理。
(六)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军粮城街道和顺园社区两年前村民刚入住时,东西乱摆放,垃圾随处见,绿地改为菜园,环境脏乱差。街道党委抓住党建这个法宝,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发挥社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从党员楼门到党员家庭,以党建带民风、促转变,投资完善教育、医疗、治安、交通、购物等便民配套设施,让大家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自觉爱护家园。目前,社区道路整洁,楼门敞亮,绿地与花丛相映成趣。
三、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路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地方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东丽区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围绕 “三改一化”、 “三区联动”的实际区情,以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为基础,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服务社会建设实效。
1、强化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这既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一要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职能。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把社会管理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党委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管委会为工作主体,村委会依法自治,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二要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社区、企业、市场、流动人员居住地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党小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每一个角落,成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三要不断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把在群众中有威信,活动能力、服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群众骨干发展为党员,特别注重把基层社会中的领导人物、乡村骨干发展为党员,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改善党员队伍的能力结构。
2、扩大覆盖,积极拓展工作领域。要把社会管理队伍工作领域与基层党建工作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人员队伍。随着“三改一化”工作的快速推进,人员居住高度集中,社区管理、市容环境、居民就业、子女上学、就医购物、治安维稳、应急救援等社会管理问题日渐显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基层社会管理机构,配齐配强社会管理工作人员。二是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实现全覆盖。在流动人口、企业、商户集中区域,及人口居住分散、社会管理薄弱区域,建立适度的社会管理队伍,为新居民和商户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三是拓展“两新”组织党建,扩大社会管理覆盖面。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邻、产业关联”等特点,通过探索区域共建、党建联谊会等“党建联合体”形式,将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划分为网格,明确以一家“两新”组织或行业党组织为中心,牵头建立区域化党员服务中心(站),带动其他“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对于网格内的“两新”组织,要分类整合区域内网格管理服务团队资源,通过开展项目推进、社会事务、治安维稳等服务,主动帮助“两新”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激活主体,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社会管理必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培育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一要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骨干。坚持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把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干部培训重要内容,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要积极引导培育社会自治组织。高度重视社会团体、社区活动团队等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活动、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发展群众参与面广、易入门槛的文化、艺术、体育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力争每一户家庭都有一名成员参与其中,使社会组织活动平台成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三要充分发挥民间人才和群众文体骨干的作用。把民间人才、致富能手、文体骨干等力量团结到基层党组织周围,通过才艺比拼、魅力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提升基层自治和服务功能。四要积极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党务、政务、社(村)务公开,在社区(村)、企业全面推行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主评议制度。
4、提升水平,努力提高工作层次。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深化提升。一要提高协同联动水平。继续深入整合党政、社会、公众等资源,推动党群、部门、“两代表一委员”全面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完善部门与部门,部门与街道间的衔接配合机制。二要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区域划分、团队组建、走访服务、民情研判、考核激励、监督管理等内容,提高社会管理服务团队的服务办事能力。三要提高信息化水平。整合“东丽在线”网站、东丽电视台和《今日东丽》服务平台的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资源,公开政务信息及服务办事案例,积极打造为民、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5、注重实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一要完善民情分析研判机制。坚持完善社区(村)、街道、区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制度,引导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通报会),坚持和完善“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民情通议事会”等做法。区级层面的民情研判制度,要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全局性的问题。二要健全问题解决机制。推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分片包组联户”、“一事一诺一评价”等制度,健全完善经常化的服务群众体系。要总结基层党组织解决群众困难的鲜活经验,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考核目标,加强考核激励经费保障,培养树立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样板,健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用人机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任用。
(作者:姚明星 天津市东丽区信访办副主任)
·福建省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会在福州召开
·鄂尔多斯乌审旗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湖南日报:基层党建要始终突出作风建设
·贵州贞丰:基层党建工作有创新
·福建龙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打造城乡基层党建亮点
·郭声琨到梧州市就做好基层党建和维稳工作等调研
·郭声琨到梧州市就做好基层党建和维稳工作等调研
·山西召开市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会议
·福建日报: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
·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是基层党建的中心任务
·内蒙古日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北京法院表彰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