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实有人口

社保制度:为亿万百姓撑起保护伞

2012-09-21 09:34:17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光明日报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万庄村农民王长娥老人办理了自己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专用存折。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新华社发

    2012年9月4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王真真(右一)向两位老人介绍养老金的领取情况。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数超过1.8亿,其中城乡居民1.16亿人,离退休人员0.7亿。CFP

一项项温暖的民生举措改变着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工作、生活条件。在辽宁省沈阳市,农民工和贫困家庭子女走进当地的儿童活动中心接受免费艺术培训。CFP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河南村的一位老人展示社会保障专用存折。 新华社发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河南村的一位老人展示社会保障专用存折。 新华社发

编者按

作为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世界上最为繁重的社会保障压力。而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

十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每一项社会保险都多覆盖了几千万人到上亿人,特别是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从1亿多人迅速扩大到13亿人,10年增长10余倍;

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填补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空白;

十年,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步,源自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

社会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让农民工吃上“定心丸”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5亿人。十年来,从建立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到破解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题;从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到给农民工更多文化滋养,一项项温暖的民生举措改变着广大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这个十年,农民工养老保险实现了可转续。2010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截至2011年底,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6万人。截至去年6月底,全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72万人次,办理跨统筹地区转续医保关系44万人次。保障制度的完善让流动的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

    这个十年,工伤保险范围不断扩展。2011年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7亿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农民工。各地要求,建设领域农民工将全部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拒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施工企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暂扣、吊销和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有关证件。

    这个十年,医疗保险为农民工撑起了保护网: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6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万人。

十年·关键词

    “零”突破

    中国社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填补了我国社保立法空白;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填补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后的空白;2012年,国家提出了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到年底实现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将全部建立。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广覆盖

    五项社会保险覆盖数亿人

    党的十六大以后到2011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每一项社会保险都多覆盖了几千万人到上亿人。特别是医疗保险,由于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十六大之前的1亿多人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3亿多人,10年增长10多倍。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我国还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中央财政安排509亿元资金,帮助地方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问题,受惠群众达到800多万人;将300多万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50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和“五七工”、“家属工”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使越来越多的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保基本

    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增长速度过慢,低收入者偏多、中等收入者还不多、高收入者需要进行收入的有效调节。今年以来,全国又有16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7%。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14元)。过去12年,北京市已10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从2001年的435元/月,到现在的1260元/月,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幅度达到189.65%。

    不停步

    社保改革向着公平普惠迈进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基本建立了起来,但改革的步伐仍不能放慢。改革已渐进深水区,原有的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在凸显,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镇化提速,要求加快打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要求增强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撑能力。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正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一是增强公平性,更加注重“机会公平”。其次是适应流动性,着力解决地域分割、分散管理、资金结存苦乐不均的矛盾,遵循大数法则,发挥大范围共济和防范风险的功能。此外是保证可持续性,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热词

热词·新农合

“新农合”制度也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自2003年,“新农合”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0.8亿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参合人口达到8.32亿,参合率95%以上。新农合在农村地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合农民把“新农合”形象地称为“健康的保护伞”。

热词·新农保

“新农保”制度,也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2009年8月,国务院启动新农保试点。根据试点方案,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热词·医疗保险

为切实帮助城镇非就业居民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我国从2007年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采取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筹资方式。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均已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

热词·农村低保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战略目标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普遍被调动起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县(市、区)数达到了1791个。2011年,我国推出一系列惠农新政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努力做到农村低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热词·养老保险

2011年7月1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意义重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

十年·社保大事记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3年

    养老金开始社会化发放,中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上《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保障在养老、医疗、工伤等几个重头方面全方位向前推进。

    2004年

    企业年金开始试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发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行。当年修改的宪法第一次明确将社会保障制度载入条文,同时,中国政府第一次针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发布了白皮书。

    200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也开始试水。这一年,社保基金也开始大举入市。

    2006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15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更大范围的工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视野。

    2007年

    《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在短短几个月内密集出台,宣告了新社保体系几大核心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建设阶段。

    2008年

    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并实施,围绕残疾人生活保障的多个政策纷纷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在快速推进,“社保卡全国统一”的提法也初见端倪。

    2009年

    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同年,各地区全部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彻底实现了农民工等流动就业群体跨地区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的公布、《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的通过、全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启动也是社保发展中的亮点。

    2010年

    历经多年审议的社会保险法终于出台,成为当年社保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在这一年提高到120元/人,参合率超过90%;《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施行,意味着跨地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推进;《工伤保险条例》也得到修订。

    2011年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于7月1日启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此外,国家也开始了对下一步的社保规划:公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

    (记者冯蕾、李慧整理)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社保费率不宜简单对比 国家采取多项措施降低费率
·优化养老社保,我们还能做更多
·山东省构建人民满意社保公共服务体系
·社保与养老保险调查:参加养老社保其实很划算
·内蒙古二代社保卡9月份正式启用 具有金融功能
·陕西社保局局长谈社会保障卡:服务民生方便群众

·陕西社保局局长谈社会保障卡:服务民生方便群众
·湖南首发全国通用社保卡 实现一卡多能全国通用
·一个国家的社保十年
·安徽:完善老年社保制度 推行居家为主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