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介绍情况 中国网 董德
中国网9月20日讯 20日上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救助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中国网现场直播
李立国介绍说,我国各项救助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提高。从2002年到2011年,城市低保对象月平均保障标准由148元提高到288元;农村低保对象年平均保障标准由2007年底建制时的840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8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2006年的1608元提高到2011年的34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1224.5元提高到2470元;城市低保对象稳定在230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对象由建制前的1593万人上升到2011年底的530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2002年的213.3万人增长至目前的551万人,累计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287.2万人次、流浪未成年人120万人次,2011年分别为241万人次和17.9万人次;常年得到救助的人数达81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9%。从2009年起,中央连续三年为低保、五保对象等群体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355.6亿元;各级财政救助资金年投入总量从172.3亿元增长到1647亿元,增长了8.56倍。
他还表示,全国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能,始终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我国救助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五保供养实现由农村集体互助共济向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历史转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开始试点。废除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建立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尤其是对流浪未成年人采取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等措施。临时救助制度在26个省份推开。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普遍建立。
李立国介绍说,各项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切实加强。全国143个城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分类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了城乡低保与扶贫开发和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援助、再就业扶持等救助帮扶政策和困难家庭用水、用电、取暖、交通、通讯等各种优惠政策的衔接,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向云南灾区派出工作组 指导工作
·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民政部:受“启德”影响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受灾
·民政部:上月灾情较去年同期明显偏重
·民政部:"苏拉""达维""海葵"造成全国12省市受灾
·民政部:7月27日以来降雨致全国76人死30人失踪
·民政部:7月27日以来降雨致全国76人死30人失踪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回应殡葬高消费问题
·民政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