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新华日报:让“学习油子”过不好不好过

2012-09-20 09:21: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日报 

    ■ 为了防止滥用权力,不仅需要制度完善和监督得力,还需要手握权力的人不断地学习,以增强自我控制力。

    ■ 学习制度不能光写在纸上,“消化”在餐桌上,“吸收”在酒杯里。

    ■ 刹住官场“学习油子”的歪风邪气需要创新官场文化,摒弃官场恶质文化,建设学习型政府。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干部,被群众称作“官油子”,即那些投机钻营、见风使舵的“不倒翁”式干部。“官油子”们对于各种政治学习、业务进修,总是不上心、不入神,但是对于投机钻营却很在行,没有真才实学,却有着逢场作戏、逢迎巴结的技能,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比谁都勤、比谁都专。他们在政治学习中“走过场、摆形式”,又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油子”。

    “学习油子”们患有“庸官”典型的“庸懒散”症状,具体有五大表现:一是不愿学,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二是不勤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三是不真学,装点门面、走走形式;四是不深学,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五是不善学,食而不化、学用脱节。这些“学习油子”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政治学习的尊严,蚕食了政治学习的效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说政治学习对公务员团队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而权力具有无比的魔力。为了防止滥用权力,不仅需要制度完善和监督得力,还需要手握权力的人不断地学习,以增强自我控制力。如果政治学习能够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自然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而如果像绵阳基层公务员反映的,以打麻将喝酒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学习,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当政治学习沦为形式主义,成为“麻醉”着政治的伪学习,沦为“学习油子”的人越来越多,“官油子”泛滥的歪风邪气就越严重。

    要刹住学习变成娱乐之风,就必须立场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词典中对形式主义有这样解释: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作风。简言之就是“做样子给人看的”。样子做给谁看?当然不是孤芳自赏,无非是做给“上面”看,显示自己的“政绩”;做给“外面”看,显示自己的“能力”;做给“下面”看,显示自己的“为民”。当然,形式主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做样子,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令人痛惜的。

    学习制度不能光写在纸上,“消化”在餐桌上,“吸收”在酒杯里。要完善政治学习制度,首先,让其与时俱进;其次,加大落实力度,杜绝形式主义,防止制度“被跑偏”;第三,学以致用,在运用过程中消化学习内容,在指导工作上吸收学习精髓。实践出真知,既要埋头学习,更要抬头仰视;既要学理论,更要善实践。以此促使干部学习“上心、上手、上脑”。有地方通过“六有”制度来防止应付和走过场的现象出现,即“有学习阵地、有学习制度、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有学习效果”。

    政治学习要真抓实学。解决政治学习的形式主义,并非一日之功,只能慢慢来,一件事一件事地做。首先最重要的是从取消固定的学习时间做起,即不再安排固定的学习日。这不仅是因为有固定的学习日很容易导致政治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更是因为固定的学习日影响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效率,影响老百姓办事。

    刹住官场“学习油子”的歪风邪气需要创新官场文化,建设学习型政府。当官,能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官场文化,使人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政府上下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政府组织与公务员在学习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使学习成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当年孙中山开办的黄埔军校,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去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今天的中国官员,不应该是为个人升官发财当官,而是为人民群众当官,为中华民族复兴尽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有底气与恶质的官场文化划清界限。

    对“学习油子”现象,不仅应该鞭挞,而且应该把它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治理。应该多从制度上想办法、出实招,切实不让“学习油子”得势又得利,并使“学习油子”在干部队伍里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不让这类人继续得到提拔重用,要从干部人事制度的各个环节上堵他们的路,不给他们晋升的阶梯和机会。

    不让“学习油子”得势又得利,关键还在于约束和监督他们,形成强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铲除“学习油子”滋生蔓延的土壤,让他们过不好、不好过,让他们“油”不起来、“混”不下去;不让他们有机可乘、有隙可钻,不让他们形成小气候、小圈子。不让“学习油子”得势又得利,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公道正派的干部得到肯定,成为榜样,树起正确导向,这也是对“学习油子”最有效的抵制和反对。

    (作者:评论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陈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