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有一种植物,不以艳丽的花朵炫耀,而奉献出的果实却香甜怡人。它的名字叫无花果。人们赞美无花果,因为它是不图名利、惟求奉献的美好心灵的象征。莘县公安局监管大队大队长吕章义就像一棵无花果,23年来他将生命融入所热爱的公安监管事业,孜孜探索,忘我工作,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二等功1次。
两次义无反顾选择看守岗位
1989年11月12日,在医院工作的吕章义被组织调到莘县公安局工作。报到的那天上午,政工部门征求他的意见,一个岗位是法医门诊,工作在机关,另一个岗位是下到城郊外的看守所,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环境艰苦。吕章义毅然选择到看守所,从此走上狱医的岗位,一干就是23年。
艰辛的看守工作,时刻考验着每名看守民警的意志和耐力。2001年11月,莘县公安局进行人员机制改革,很多亲戚朋友都劝吕章义:“这些年在监管岗位上,天天提心吊胆,赶紧趁这个机会换个岗位吧!”而执著于看守工作的吕章义却丝毫没有动摇。在随后的竞争上岗中,吕章义以优异的成绩当上了看守所所长。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看守所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出色的工作得到组织和全体民警的认可,不久吕章义被任命为监管大队大队长。
不断探索创新处处做好表率
走上领导岗位的吕章义,深知责任重大,他从“人心求齐,监所求安,面貌求新”入手,不断探索创新监所管理工作。在上任后的首次全体看守民警会议上,吕章义发自肺腑地说:“当一名普通民警不难,但干好一名合格的看守不易,在这里,在岗1分钟就要尽职60秒,因为看守工作无小事,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他的话赢得阵阵掌声,群情高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吕章义上任那天起,他办公室的门开得最早,灯灭得最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修订了 《领导班子岗位责任制》《莘县看守所工作规范》等20多项规章制度,从值班备勤、清监查狱到提审收押、接见会面等,项项责任明确,环环相扣,让规章制度成为警示民警的“高压线”,规范民警日常行为的“指南针”。工作中,他既是所长,又是狱医,既当领导,又当看守员,时时处处当好标尺,做好表率。
跑立项筹资金改善办公条件
为改变看守所设施简陋、安全系数低的局面,自2008年6月开始,吕章义和局领导一起谋规划、跑立项、筹资金,2008年7月,一个占地100亩、投资1500余万元,建筑面积8500多平方米的省内一流看守所在莘县破土动工。新看守所启用后,吕章义带领大队民警大力加强软硬件建设,改革完善监管勤务模式,实现民警岗位职责更加明确、管理教育更加规范、人权保障机制更加到位、服务刑事诉讼机制更加完善,深挖犯罪成效明显,民警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有力促进了整体监管工作和监管队伍建设。同时,吕章义全力争取县政府领导支持,解决了多年来制约监管工作开展的经费问题,大大改善了民警的办公条件和在押人员的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莘县公安看守工作已连续12年安全无事故,监管大队曾连续5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先后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先进集体、全省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岗,2006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工作先进单位。
用真情奉献爱感化在押人员
管教工作中,吕章义十分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让每一名在押人员都体会到“人间自有真爱”,自觉地接受管理和改造。有一次,看守所关押了一名女性在押人员马某,她因雇凶杀人被判有期徒刑15年,当时她已与丈夫离婚,自己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思想压力很大,在监室内大哭大闹,不服从管教。大年三十那天,马某患重感冒高烧39度,因其身体太胖,几次输液扎针都没有成功。吕章义就把在医院儿科工作的妻子叫来,让妻子和马某拉家常,缓解她的情绪,之后顺利地为马某扎上了针。就这样,在连续5天的输液过程中,吕章义每次都让妻子来为马某扎针,并陪伴马某输液,还从家中给她带来热腾腾的水饺,此情此景令马某非常感动,从此再也没有闹过情绪。
吕章义在工作中奉献着爱,也收获着快乐。然而在他的内心,却隐藏着对家人的深深愧疚。从1989年到看守所工作,吕章义整天早出晚归,23个除夕都是在所里度过。在他的农村老家,有大年初一给父母叩头拜年的风俗。去年春节,妻子劝吕章义:“家里老人都70多岁了,你都20多年没回家过春节了,今年咱就回去一趟吧!”但考虑到那年新来的民警多,春节在押人员情绪波动大,吕章义对妻子说:“你和孩子回去吧,好好陪陪咱爹咱娘。”初一早晨,吕章义在所里拨通了老家的电话,让2位老人按下电话的免提,强忍泪水笑着说:“爹、娘,儿子给二老叩头拜年了,我明年春节一定回去!”(张玉庆 张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