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北京

村庄社区化城乡社会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北京尝试”

2012-09-18 08:42:0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大兴区在全市(北京市)率先开展村庄社区化建设试点,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对村庄进行社区化改造,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社会治安秩序和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目前,这一尝试已逐步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推开。截至2011年底,全市668个村庄初步实现社区化管理,基本覆盖城乡结合部地区。今年,该项工作由城乡结合部向全部农村地区延伸,形成了一批覆盖全市不同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大兴探路治脏乱

    西红门镇大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小商小贩多,环境脏乱差。2010年,大生村实行社区化管理,环境好了,卫生好了,安全也有了保障。“以前自行车放在门口总丢,停在家门口的汽车还被偷了轮胎,甚至出现过做着饭时煤气罐被偷的事儿。现在这种事再也没有发生过。”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村村民杨佳梅说。

    村容村貌是一个村庄的门面,大兴区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改变了“脏乱差”的现状。大兴区实行了村庄环境网格化包片机制,建立了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消纳的统一管理体系,垃圾清理不及时、乱倒垃圾等现象明显改观。同时开展样板街创建工程,村村都有一条干净整洁的样板街。

    目前,大兴213个村庄,18个工业区以及5个养殖基地全部实行了社区化管理,实现了村庄社区化管理全覆盖,这项工作也成为人人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民心工程”。

    50个“城中村”变规范社区

    “城中村”,曾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顽疾,路面脏乱,私搭乱建多,流动人口集中,存在着许多安全和卫生健康隐患。 2010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对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进行集中改造。历时两年,本市50个重点村旧村拆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楼正在按照“动迁后两年时间回迁”目标加紧施工,已建成114.1万平方米,在施511.8万平方米,7个村实现回迁。经过改造后的村庄全部实现了社区化管理,成为“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通州区北神树等四个重点村建设任务于2011年12月底全部完成,66万平方米安置楼投入使用,近六千名农民喜迁新居。农民们不仅搬迁上楼,住上了新楼房,还享受到了便利、优质的社区服务,成为新市民。

    目前,回迁安置小区全部建立了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村民日常生活相关公共服务项目为主的标准化 “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了公共事务全程代办制度,实现了村民公共事务办理“不出村”的目标。小区周边环境优美、购物便利,就近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村民们在家门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怀柔探索村级社会服务管理

    把“社区”的理念引入农村,核心是把社区服务理念引入村庄,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更多地为村民提供规范、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让村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便利服务。

    怀柔区北房镇的村民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村庄社区化的便利。北房镇在每个村建起了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农村社区服务站、产业发展工作站、社会综治维稳工作站等6个工作站,各职能部门下放到农村的30多项职能全都整合到该中心。目前,北房镇平均每个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每年受理服务事项3000余项,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9%。

    这样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怀柔区已经实现全覆盖。目前,怀柔区又启动了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明确了中心建设的“十有”标准和“一心六站一点”组织框架。今年年底前全区284个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将全部实现规范化,成为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平台。

    村庄社区化的成功实践,使本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成为了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北京大兴:公共服务编织民生幸福
·郭金龙就大兴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