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服务理念咱也有
社区服务中心的百货超市里,蔬菜、水果、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村民们不用出村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提起社区,大家自然会想起城市,可是如今走进调兵山市的农村,随处可见社区,这里虽然是农村,却一点不逊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
2007年,调兵山市在晓明镇的夏家楼村、腰堡村和晓南镇的锁龙沟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本着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硬件先行、软件配套、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社区用房和场地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和新建。
目前,34个村全部完成了农村社区建设,并达到了“五室、二市、一场、一站”的标准。“五室”即农村社区办公室、医疗卫生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综合(多功能)活动室,总面积在350平方米以上;“二市”即日用百货超市和农业生产资料超市,每个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一场”即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调兵山市还为农村社区确定了“两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即原村“两委”不变,在原村“两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类服务组织,以原村“两委”成员为骨干,聘用3至5名在本村有威望、群众信得过、工作能力较强、身体健康的人员到社区工作,“两委”成员的工资待遇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聘用人员工资由村集体收入来解决。同时设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要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事业、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文化教育、法律咨询、家政、职业介绍、事务代理等方面的服务。
这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让调兵山市的34个村的村民们享受到了城市一样的生活。
夏家楼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在村民家门口,实现了有处办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
走进夏家楼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时,已是12时多,记者迎面碰上了村民王大爷,王大爷家的儿子是刑释解教人员,刚刚回到家,也没有工作,王大爷希望中心能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村民都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特别好,什么事都管,听说前段时间村里另一个村民就是他们帮着给找的工作,我也希望儿子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就跑来找他们了。”王大爷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在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看见,这里有一排半身高的隔柜,正好方便村民坐着办事,一侧是两三张办公桌、联网电脑、文件柜,另一边是木沙发、椅凳等休憩设施。办事大厅墙上挂着“全程办事代理制”流程图、窗口服务指南、工作制度等统一制作的标牌。旁边就是图书阅览室、综合(多功能)活动室、警务室等。室外还有文体活动广场,广场里安装了10多种体育健身器材,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记者在办事大厅还看到墙上挂着一个电子大屏幕,上面滚动着各种招工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操控电子屏。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电子屏与全市各村社区服务中心及县劳动力市场的电子屏相连,每天滚动的信息数千条。村民自己也可以通过电子屏查找招工信息,有意向的可以直接打电话联系,或者通过中心登记联系。
社区服务中心除了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外,对留守儿童、流浪儿童、闲散青少年、空巢老人、留守妇女也有帮扶和管理。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村每年给生活补贴,并在节日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村集体出资为本村学生安排校车;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由村里出资安排住所、照顾生活;特别是对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服务,落实了“一对一”帮扶。
“村民的需要是24小时的,我们的服务就是24小时的。”服务中心已形成一套“当日事情当日办,当日办不了的事情尽快办,服务中心办不了的事情想方设法找上级争取办”的办事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村民的效率。
社区服务中心还有一批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组织地在农村社区内配合社区警务人员、小区治安巡逻员及综治工作者在宣传普及法律、咨询调解服务、参与治安防控、协助打击违法犯罪、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夏家楼村已经初步形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训体系。在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对辖区内有一技之长、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进行统一登记,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岗位需求安排上岗。
此外,为了给村民的幸福“加油”,夏家楼村正在摸索一套增强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长效机制。
调兵山市的社区服务中心帮着村民找工作,大连市旅顺口经济开发区后三羊头村正带领着村民寻找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后三羊头村位于开发区中心区域,与旅顺新港毗邻。本就风景秀丽的村子如今因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让村民们的生活无比惬意。
后三羊头村是开发区最早整体搬迁上楼的村子。最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并不适应,虽说住房条件改善了大家都拍手叫好,但是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令村民们十分挠头。面对这样的情况,后三羊头村积极探索全域城市化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成立起了实业公司,大力发展“房东”经济,全村每年仅房租收入就接近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里每年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事业和村容村貌改造。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400余万元,种植草坪1万余平方米,栽植各种观赏树木1500株,新修楼区水泥道路1000延长米,安装路灯20多盏,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也不能下降,村里每季度都为村民免费发放米面油和液化气罐。对高中以上的村民子女,除享受开发区教育扶助奖励政策外,村里也给予每年300至700元不等的扶助。对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年春节还给400至600元的“压岁钱”。同时,发挥周边企业多和毗邻高校的优势,积极帮助引导村民到企业就业或发展餐饮等服务业。如今的后三羊头村人老有所养、业有所就、病有所医、教有所助、居有所屋,切实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于民、造福于民。
城里的文化生活咱也有
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后三羊头村还有着更高的追求,村子在全体村民中开展起了“新家园、新生活、新居民”创建活动,教育全体村民摒弃传统陋习,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创建活动中,村里要求全体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带头建功立业,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出力献策,起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带动效应。坚持组织开展学习型村庄、学习型村组建设。除组织村民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外,还通过聘请专家或利用农村远程网等形式,对村民进行家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法律、安全以及就业、致富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村民的文明素质和创业本领。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为载体,每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健康家庭、平安家庭评选活动,着力加强农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村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全村95%以上的家庭被评为区级文明户,10个家庭被评为市级文明户。按照“建、管、用”的原则,完善了党员学习室和农家书屋建设,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成立了秧歌队、健身舞蹈队、老年门球队、文艺表演队,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笑容,过去一心扎在地里的村民们现在走进了图书室,过去农闲时打麻将、打扑克的现在扭起了大秧歌,过去只能跟邻居们唠唠嗑的老人们现在唱起了大合唱,打起了门球。过去和现在有了太大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让村民们看起来更加活力四射,更加和谐美满。傍晚时分,村里秧歌队的成员们又走出家门聚在了一起,衣服上鲜艳的色彩映在他们带有灿烂笑容的脸上,显得是那么的光彩夺目。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正在享受着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
除了后三羊头村,近年来,辽阳市弓长岭区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牵动”战略。弓长岭区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打造精品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使先进文化犹如清澈的源头活水,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早在2009年,全区就已跨入省文化先进单位行列。
近年来,弓长岭区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突破了我省“一县两馆”的建设目标,向文化强区迈出了坚实步伐。高标准建成了文化中心、体育馆、雷锋公园、大汤河景观带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城乡居民,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同时全区已建成文化广场12个,露天舞台7处,全部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器材。安平村、小安平村、三官村3个村分别利用财税大厦广场、人民广场等场所开展文化活动,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全区还对1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进行标准化建设,统一配置书柜、阅读桌椅、取暖设备等,总使用面积已达770平方米。
2006年4月,对于辽阳市弓长岭区孙家寨村的百姓是个非常喜庆的日子,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和后期绿化美化,孙家寨村的文化广场终于落成投入使用,从此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孙家寨村共有500多户、近50000口人。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百姓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使全村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这个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富裕后的农民,开始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村党支部多方筹集资金,挑选场地,建成了一个24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文化广场。广场建成后,立刻就吸引了村里的很多村民,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她们扭起了欢快秧歌,感染着现场的群众。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剧院,不但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村民们还表示,今后要借助文化广场的作用,不断学习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不仅会劳动,而且还会思考的新型农民,用一家一户的小和谐构筑社会的大和谐,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活动的地点有了,自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弓长岭区土地上,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已展现出文化的活力与魅力。送文化下乡、民间艺萃展演,群众文化周、红歌大家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都为这个文化沃土增添一抹浓重的色彩。汤河镇通过举办文艺汇演、机关大合唱、秧歌比赛及各种广场演出,日益丰富百姓的文化活动,让农民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全区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速度名列全省前茅。此外,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也在全区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已累计放映电影达千余场。今年,弓长岭区又加大投入,配置了电影流动放映车,新购置了2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片源更广、新片更多、图像更清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只有打造精品文化,才能为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在弓长岭区农村,目前已拥有文艺队伍6支,为使这些文艺队伍具有高标准,区各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这些队伍的培训力度,创建了快板培训基地、书画培训基地,积极与辽阳市艺术馆合作开展排舞培训、文艺骨干培训,使这6支队伍已经成为全区最具影响力的业余艺术团体。其中汤河镇三官村秧歌队和孙家村秧歌队多次在辽阳市艺萃展演活动中获奖。安平乡三星村的青年歌舞团是由高跷队发展成演艺团体的,表演形式多样,常年活跃在辽阳城乡舞台上,特别是在今年元宵节期间应邀远赴深圳演出,填补了全区专业农村文艺队伍的空白。弓长岭区还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电视剧品牌,提升农民文明素质。2008年和2010年相继资助农村题材文化产品——电视连续剧《女人的村庄》、《沸腾的村庄》的拍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安平乡的沙土坎村,汤河镇的瓦子村、红穆村作为两部电视剧的拍摄地,已经成为推介弓长岭秀美风光、提升弓长岭的知名度、带动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地域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
【后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而农村社区化,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不断城市化的过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走进那些城市化的村子,记者都能感受到那里的文化风情浓郁、那里的环境自然整洁、那里的设施配套齐全、那里的村民安居乐业。而在村民的脸上,记者看到了洋溢着的灿烂笑容,也看到了闪着光的骄傲。“咱村不比城里差!”这句话不仅挂在了村民的嘴边,更写在了村民的脸上,刻在了村民的心中。
·河南新乡茹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的幸福曲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三化"均衡发展突破点
·河南:流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审议会”
·山东胶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0个集聚型社区全开工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焦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扫描
·诸城市委政法委书记刘作勋: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
·诸城市委政法委书记刘作勋: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诸城经验: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诸城政法委书记: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