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剑锋
9月3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云南省践行“四群”教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让干部到群众中去》。看完文章后,应该说受益匪浅,也有颇多感受。文章里介绍,云南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处长陈真永在民情日记中写道:“在农村,最难的是如何促进群众增收,最盼的是丰富文化生活,最急的是基础设施和民生,最根本的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
走进农家门,干着农家活儿,吃着农家饭,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如果总是浮在上面,你知道群众想什么,群众有什么要求?浮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油水不溶”现象,群众会认为你高高在上,只有敬而远之。很多时候,个别领导干部,就是这样脱离群众的。
与群众建立起感情联系很难,要是脱离群众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不是领导深入基层,你问问群众,有几个人知道什么叫“四群”?通过领导干部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才看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正在变得真真切切,正在变得实实在在,正在变得实实惠惠。只有领导干部转变思想,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才能够建立起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把群众观点变成躬身实践,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具体的群众工作,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利益。
一名领导干部,不把自己当外人,才会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村里办事;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村里办实事、好事,群众才不会把你当外人。通过云南省践行“四群”教育实践,让我们感受到,要使领导干部的使命让群众看得具体、形象,只能是到群众中去。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直至问题彻底解决。
其实,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之外,还有一个群众标准。群众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不是合格、是不是称职、是不是值得信任的标准,就是能不能经常坚持到群众中去、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到矛盾复杂的地方去、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才是群众标准。
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能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最好的履行使命。是的,有什么比群众需要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群众盼望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群众利益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到群众中去更重要的呢?群众看领导,就这么具体,就这么真实,就这么实际;领导干部,只需要为群众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群众工作中得到什么。
领导干部要履行使命,履行好使命,就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到艰苦的基层一线去,到问题多矛盾复杂的地方去。这是群众的盼望,也是你的使命、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