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省份,江苏在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较早、比较多。
江苏主政者敏锐地意识到,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动正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难题,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活,社会和。”10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在全国率先专题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并将社会管理创新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各地各部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全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从“马后炮”到“早处置”,源头化解稳定风险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江苏把加强源头治理、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实行社会矛盾排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江苏在全国走得最早。
重点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因为损害了部分群众利益而被“否决”,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在淮安已经出现多次。2006年,淮安市委、市政府为改变维稳工作“马后炮”的局面,积极探索全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2007年至今,全市未发生一起进京集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全市80%以上的重大事项在通过“稳评”关卡之后,成功预防和化解了大部分矛盾纠纷。
如今,淮安首创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已在全省广泛建立。2011年,江苏在所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省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5353件,同比增长104.5%。今年上半年,又有2423件项目完成评估。
民间纠纷,居间调解,无伤和气。西方人把中国的调解手段称为“东方经验”,赞誉有加。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各县(市、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基层法院(法庭)、公安派出所、交巡警大(中)队等处理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逐步在全省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164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2523个。今年上半年,全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1.2万件,调处成功率超过90%,实现了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全面下降,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从“一居”到“一网”,搭建全覆盖服务平台
居家老人通过一部电话,就能24小时享受温馨、体贴、标准化的服务,这是苏州市通过企业化运作的“居家乐”养老服务系统。这种“无围墙的居家养老”模式已覆盖全苏州的老年人。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社区自治力不足、居委会被行政事务缠身等问题,一直是社区创新的难题。
深层矛盾“逼”出了南京市建邺区的社区体制大变革――建立“一委(社区党委)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管理服务站)一办(社区综治办)”的社区管理“建邺模式”。这样的架构让党务、居务、政务在社区分设共建,居委会脱离了大量行政事务,回归了自治职能。
“过去,居委会主任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现在办事的功能交给服务站去了,我们专职收集民意、监督服务站工作。”角色的转变让月安社区居委会主任孙秀英心生感慨。由中组部、民政部、中国社会学会等组成的专家组调研后认为,“四位一体”的“建邺模式”具有推广价值。目前,全省城市和农村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已分别达到50%和35%以上;到2015年,覆盖率将达90%以上。从养老托幼,到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医疗计生、平安建设;从日常生活,到文教、体育、娱乐、残疾人康复,“四驾马车”各司其职,社区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类似这样的“强基固本”工程在江苏各地全面推进。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政法综治中心,1.5万余名工作人员精心搭建起一个个“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社会管理联抓”的工作平台。
从“农民工”到“新江苏人”,齐心共建和谐家园
8月19日上午,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的培训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小程正在学习电脑打字,“学会打字后,我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小程敲着键盘笑道。
在红山街道,像小程这样的流动人口多达4万余人,占辖区总人口的50%。以前,他们被称为“农民工”;2009年开始,他们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新南京人”。红山街道打造的“新南京人五分钟服务圈”,让他们在五分钟的路程内,便可享受就业培训、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子女就学和公共卫生等便捷服务。
而早在2005年,苏州就制定实施了“新苏州人计划”,在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实行“三等同”。
从去年4月1日开始,苏州在全省率先向新市民发放居住证,以替代使用多年的暂住证,持证流动人员可以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或基本同等的公共服务。截至今年7月13日上午9时,苏州全市居住证累计受理量已达637.5万张,制作下发611万张,已实现符合申领条件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发放全覆盖。在苏州试点的基础上,省内其他城市也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13年底,全省流动人口居住证集中换发工作将基本完成。
拥有1700多万流动人口的江苏省,前瞻性地探索出了一套社会管理新方式,如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集中服务和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等。目前,全省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总面积逾3000万平方米,集中率达44%,部分县(市、区)超过60%。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了9万名专兼职协管员,融管理于服务之中。
从管控到服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顺应,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流动人口大省江苏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江苏要求如期完成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江苏昆山淀山湖镇:社会管理“强”根基 创新服务“润”民心
·江苏徐州九项重点指标监测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无锡奋力推进社会管理强基工程
·江苏徐州泉山区推行“四网合一”细化社会管理
·江苏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高院党组部署项目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江苏推进社会管理"红袖标"群防群治队伍达97万人
·中央综治委到江苏调研指导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