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英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贴近实际,通过采写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代主旋律的报道,就是关于民生的报道,而民生报道要体现主旋律。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民生,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成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脉搏,新闻,关注民生必然成为主流。
那么,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呢?“走转改”为我们提供了最切实可行的思路,因为优秀的民生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还意味着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较强的可读性。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在以“走转改”中为原则,学会换位思考,以平民的角度处理新闻,把所报道的事实与所报道的人物与平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力求生动活泼地展现基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
首先,作为新闻工作者,就目前而言,新闻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采访,用基层鲜活的实践成果,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和切身感受,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报道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生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热切期盼。
其次,从新闻视角上,新闻工作者要强烈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事件;在新闻立场上,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反映他们的呼声;在新闻内容上,更加关注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在舆论导向上,要一如既往地关怀民生价值,通过反映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培育公民意识,鼓励群众参与改革进程,行使民主权利。
其次,要对民生进行一定的哲学思考,所谓民生,既包括小民生,也包括大民生。所谓小民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而大民生是广义上的,包含着“国计”,要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体现党和反映国家大政的方针落实情况。因此,在进行具体报道时,既要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更要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同时,还要在报道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中,注重与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相结合,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再次,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向人民群众解析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解惑答疑。国家出台的一些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法规需要通过媒体向民众传达,普通百姓的诉求也需要一个平台以便来表达。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即正确引导又为百姓服务的好新闻就成为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报道的策划,不要以单纯的揭露矛盾为目的,应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引导为主,与相关部门配合,进行主题性策划,把握好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让民生新闻真正成为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同时,还要深入了解个体的生存生活状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关注“这个人”的命运和生活“原生态”,并学会用故事的形式加以体现。很多媒体近年来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有的媒体让读者“变身”为作者,讲述或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的媒体明确提出,从身边普通人写起,从寻常事切入,探访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以民生视角关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还有的媒体关注农民(包括农民工),在报道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时,给予了他们平等的利益表达机会,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