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亚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诚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体内容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但它们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指导实践的标向是有侧重点的,它们各自的提出、完善和成熟,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优化而递次推进的,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逻辑性。深入研究和揭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逻辑性,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层面探寻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现实轨迹,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方面,邓小平作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居于基础和先导地位。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经典作家在著作里论证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和弊端,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为了运动实践。社会主义实践在20世纪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面貌。但同时,社会主义实践在显示社会主义制度巨大活力的同时,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也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文革”过后,邓小平在总结惨痛教训时讲:“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那么摆在面前当务之急的就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传统思维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的否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经济。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系统地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一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重新定位:“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定位:“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当改革和发展已过去30多年后的今天,总结我们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心愿的社会制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新思路
当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之后,党的建设问题随之提上日程。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关系着我们党能否成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关系着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力量。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同时,着力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与共产党建设二位一体、不可分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探索;共产党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而组建的领导核心力量。“文革”过后,邓小平特别重视思想和制度上建党。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1989年新老中央领导集体交班时,邓小平特别强调在加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的方式专门研究党的建设并形成决议。
以上对加强党的建设所做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注重思想上、制度上建党,注重“党要管党”,使党的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党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力量。但同时,我们党也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执政环境已与夺取政权年代和封闭起来搞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自身定位和建设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与时俱进,方能担负领导核心的重任;不思改变,必须为时代所淘汰。特别是从领导人民革命去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执政的党,使党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我们党也随着位置的变化,以变应变,来适应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个建党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执政和开放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变,这是我们党建党理念和建党思路的重大转变。
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理解走出误区后,当创新党的建设理论对党科学定位后,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便被提到突出的位置。
诚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都是主题,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对“文革”否定,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过程中,其基本思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期,当社会主义必须要发展生产力成为人们共识的时候,要解决的是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问题。当上述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后,特别是伴随着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地区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扩大、资源能源过度使用、自然环境恶化等日益严重时,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便急切地摆在眼前。“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上述重大课题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顺应时代要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把中国推向新的发展而提出的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创新认识,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同时又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更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思路和理念,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总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但在历史进程中,三者的形成和完善体现了历史的与逻辑的一致性。研究和把握这一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可以更明晰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可以更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