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希望“农民工”称呼早日消失

2012-09-17 11:23:2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阜阳是全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常年有两三百万人外出务工。在科学发展进程中,阜阳大力通过凝练、宣传和弘扬“农民工精神”,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吸引并帮助他们回乡创业,使得当年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成为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精神成为构建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

    一直以来,我都不愿意用“农民工”来称呼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里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的人们。但是,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称呼来代替“农民工”,因为这个称呼如实地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和“市民”的巨大差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其中“农民工”功不可没。首先,“农民工”为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了这些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民工”中不断产生的企业家们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第三,新一代“农民工”因为受到比父辈更好的教育,跟随父辈增长了见识,对家乡和所在城市都有感情,许多人在小有成就之后回乡创业,既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化提供了条件。第四,“农民工”朴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市民”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此为旗帜,“农民工”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阜阳这样的输出地广栽“梧桐树”,吸引“凤还巢”,一大批“农民工”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广大输入地城市也在子女就学、医保、社保等方面,给广大“农民工”“同城化”的市民待遇,使更多的“农民工”向法律法规保障下的城市居民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化,“农民工”这个群体和称呼一定会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教授 陆勤毅)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大连金州新区建立农民工平安促进协会
·中央党校教授:必须下力解决外来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工流动须建"汛情预警"
·全国政协常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建议厘清其定位
·农民工流动须建“汛情预警”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
·湖南永州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服务触角延伸外省服务在外“农民工”
·51000名农民工子女合肥中小学就读
·调查称农民工就业保持总体稳定 返乡未成“潮”
·陕西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再现“请农民工吃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