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的视频墙上,不断变换着街道各个角落的实时画面;身边,接线员们忙碌不停,接听着网格员们的报告和居民的诉求;一条条信息在这里汇总,一件件任务自这里分派……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了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如今的网格化管理,运用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网格化”,从曾经只管市容,到建立起以“人、地、物、事、情、组织和房”为核心的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县的小乡村,这张“网”不断扩大着内涵和外延,为百姓织就更多幸福。
2005年2月21日,北京日报一版刊发了题为《东城出了“城市好管家”》的通讯,详细报道了东城区自2004年启动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新模式。
“那年,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被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该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彼时的“网格化”,为每个井盖制定编码、为果皮箱精确定位……“更多是针对市政、市容方面的监管,把过去相对粗放的管理精细到每个城市部件。”该负责人说。
如今,“网格化”巨变,正凭借不断注入的新科技手段、服务管理理念,为市民织就一张崭新的幸福网络。
11点05分,一通电话打进了建国门分中心,还未接听,电脑屏幕就已显示出来电者的信息:姓名金秀英,独居老人,子女在国外,日常需求为午餐、桶装水、理发。
接起电话,“姑娘,我要订份午饭。”“您稍等,一会儿就送到。”接线员迅速查找到距老人家最近的一处服务协议餐馆,点菜、下单,15分钟后,餐馆服务员按响了金秀英家的门铃,有汤有饭的午餐端上了老人的饭桌。
该区负责人指着屏幕中门类齐全的各种信息说,东城在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平台的统筹下,为百姓建立了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信息数据库,不仅每一个角落都有精细的服务,还纳入了全区251家养老餐桌、183家托老所、5600个社区商业网点等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百姓提供“无缝隙”的全方位服务。
从单一的市容管理,到全方位的社会服务,“网格化”在不断演变。而自东城区走出的“网格化”,也在整个北京不断推广,处处都有更多创新。
午后,记者来到了西城区德胜街道,该区在网格化基础上建立了全响应机制。“‘全响应’平台就是把社区、街道、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居民构建成‘响应链’,集中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为民办事解忧。”西城区有关负责人说。
在该街道新明家园5号楼,66岁的应汝馨在家里给记者展示了她的易医箱,一本词典大小的仪器,“血压、脉搏、血氧、血糖都能查。”应大妈挽起袖子量血压。
两分钟,结果出来了,“低压93,高压204。”应大妈按下了仪器屏幕上的发送键,“无线网络覆盖,数据直接传给社区医生。”一分钟后电话响了,“您这血压有点高啊,上次开的药可得坚持吃。”来电话的是社区卫生站站长。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说,易医箱仅是平台延伸的一种应用,“全响应”将各部门和服务组织的信息终端共同构成服务网络,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
京郊农村,也正依靠网格化让农民享受“就地进城”的服务。
在密云县,全县334个行政村,依照地理类别,将网格分为村庄网格、社区网格、农地网格、山场网格、景区网格、公路网格、河流网格、工业区网格共8类,网格员们除了进行社会服务管理外,还有一个新的任务——带领网格内的低收入户致富。
在今天的城市服务管理中,“网格”已成为城市最小的服务单元,确保百姓的声音有人听,需求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从过去的一个东城区,扩展到了整个北京市,从过去只管市容,到如今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北京,正在为百姓编织着幸福网络。(记者 祁梦竹)
·网格员一部手机在手,如添千里眼顺风耳 江西省吉安市永叔街道社区网格化信息化见闻
·宁波象山北路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居民家
·湖北部署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广“宜昌经验”
·贵阳市10社区试点开展新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湖北省各地加速推广宜昌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