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法院干警在安置点和村干部讨论救灾工作。杨 林 摄
车子戛然而停,道路右前方赫然出现一个几乎两层楼高的沙石堆,一直延伸到河床上。左面山壁峭立,黄色的泥浆混杂着沙石“哗哗”往下流淌,巨大的石块散落在路边。一名交警站在沙石堆上,观察了情况后,用旗子指挥,示意快速通过。
9月12日,从大关县城去往天星镇的路上仍随处可见塌方。路政部门的挖掘机随时待命,及时从沙石堆中推出一条路。
大关县法院的救灾干警每天往返在这样的路上。
“这是我们的生命线。”天星镇寨子村的支书杨明飞对记者说。
杨明飞是个瘦黑的中年汉子,看到家园遭受重创,他的神情有着掩饰不住的黯然。记者见到他时,是在寨子村的灾民安置点。安置点建在一个山坳处,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小。这是山间一块难得的平整地方,十几顶蓝色的帐篷整齐地搭建在这里,住着80多名灾民。
安置点四周青山环绕,绿树苍翠,山腰处,白色云雾缭绕,宛如画境。只是不远处一个山坡塌了一小半,黄色的泥沙倾泻下来,像一道巨大的伤口。
山脊上有几户人家,看上去并不远。
杨明飞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说:“走到那要一个半小时呢。”
寨子村共有467户人家,1500多人,散居在9.7平方公里的山里。到最远的一户,要走三个半小时的山路。
“这几天,每一户人家,法官们都走到了。”杨明飞说。
这次地震,寨子村有十几户房屋倒塌,200多户严重受损,所幸人员都无大碍。
寨子村是大关法院的扶贫联系点,几年来,法官和村民们已经很熟悉。56岁的村民陈家友住在一个山腰,法官以前每次去深山里的一个苗寨,都要路过他家。一来二去,他和法官们彼此都很熟。
“法官们很辛苦,有一个快退休的周法官,一大把年纪了,还和两个小女娃一起进山查看灾情。”陈家友很佩服。
他说的周法官是59岁的院总支书记周洪江,两个“小女娃”是法官郝宇和林润。
陈家友的房屋塌了一小半,不能入住,地震第二天全家就住进了安置点。安置点的帐篷是法官们在第一时间帮助搭起来的。
这几天,陈家友看到有的法官下午两三点钟从山上下来时还没吃饭,就做些简单饭菜给他们吃。
“他们常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陈家友说。
山路很难走,天晴时酷热难当,下雨时泥泞不堪。法官杨忠周和张杰有一天早上7点进山,晚上8点多才下来,当时他们一坐下就站不起来了——杨明飞告诉记者。
杨明飞说,地震当天下午1点多,法官们就赶到了村里,现在每天至少有10名以上的法官在村里,和村镇的人一起,分成4个组,挨家挨户统计灾情,安置灾民,排查危险。法院还帮助他们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看到一些灾民无法从受损的房屋里带出炊具,法院就从办公经费里拨出了5000元给村里,帮助灾民购置炊具。
“这几年,附近的几个村子一直都很嫉妒我们,说我们的扶贫联系单位真好!”杨明飞说。
“这是我们的寨子村的福气。有法院的帮助,我们感觉很踏实。他们是我们的及时雨。”杨明飞严肃的脸上闪过一丝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