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春涌花城——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幸福实验”

2012-09-12 11:00:4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民为天:情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幸福之都

    民生工程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实现社会文明之基。造福民生是广州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2007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力推“惠民66条”及“补充17条”。广州各级主政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惠民,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民生幸福的十大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和谐感和幸福感……

    这是广州各级主政者的崇高使命!

    2012年4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出访美国时突然改变行程,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察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专访世界著名垃圾处理专家尼古拉教授,探讨广州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

    垃圾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世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迅速增长、垃圾处理已成为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广州日产生活垃圾高达1.8万吨,遭遇“垃圾围城之困”。

    陈建华先后六次召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社会环保人士、市民代表意见,又亲自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取经。而后,这位认定垃圾处理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垃圾市长”理直气壮地喊出:“广州没有资格垃圾围城!”,亲自拟定垃圾分类口号“能卖拿去卖,有害要分开,干湿单独放”,并提出在全市开展“三个一百万,一个不能少”活动,即“垃圾分类我先行,百万妇女进家庭”、“垃圾分类我做起,百万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示范,百万志愿服务您”、“公务人员齐上阵,做到一个不能少”……

    广州的“垃圾之战”已初战告捷:目前全市有382个社区,1787个机关团体,486个市场,1035个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 2011年生活垃圾实现“双减双增”,2012年上半年全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处理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65吨,可回收物分类收集总量同比每日增加近3.3万吨,增长率为20%……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曾有“古代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广州自古水系发达,濠涌众多,因此,前任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将水环境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东濠涌和荔枝湾涌两大治水工程在广州市民中传为佳话。

    东濠涌整治前,堤岸栏杆残破不堪,河道干枯见底,污水横流,河水发黑发臭。为提升河涌两岸市民的幸福指数,时任区长武延军主动向市委、市政府请缨,举全区之力打赢东濠涌治理攻坚战,以绿树清水迎亚运。

    武延军亲定方案,几易其稿,脚穿水鞋踏堪河涌的每个角落。为赢得时间,创造和谐,武延军在制定沿河居民拆迁方案时让利于民,阳光拆迁,创下时间短、零上访的居民搬迁纪录。他指示年轻的区水务局女局长刘毅去看韩国首尔的青溪川,以国际视野来打造世界一流河涌。

    武延军自加压力,不仅要做到河水不黑不臭;而且还要水清。可是,建水处理净化场的土地又在哪里呢?经过专家反复考量会审,武延军又一次顶住非议与压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决策采纳专家意见建地下水净化场,水场在地下,地上是绿化带、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无噪音,无气味,不占地。工程战役打响后,刘毅经常带队伍挑灯夜战,肩扛人拉,挥汗如雨,终于在2010年10月28日完工通水。

    省委书记汪洋先后6次来施工现场视察,表达了执政者执政为民的情怀。改造后东濠涌水质无色、无味、清澈、可触摸供游人戏水,两岸绿色植物覆盖,使东濠涌变为贴近自然,清新怡人的绿色生态空间。

    2011年8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东濠涌,弯腰拨动河内清水,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枝湾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老西关的核心位置,素有“小秦淮”及“岭南第一胜景”之美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枝湾因生活和工业污水变成臭涌,当时政府将其覆盖,形成荔枝湾路,而周边的古迹名胜则掩没在破旧的民居之中。

    荔枝湾的治水工程于2010年2月开始实施,一期工程仅用大半年时间竣工,被人们称为“荔湾速度”。荔湾涌会战,倾注着各级主政者的心血与拼搏,时任荔湾区区长唐航浩、宣传部长晏拥军、水务局长黄志坚很多时候几乎是吃住在现场,24小时不离工地。

    荔枝湾综合整治以“打造改善的标本、文化传承的品牌和旧城改造的典范”为总体设计理念,真正实现治水为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恢复了荔湾“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和谐景象。这项民心工程,让荔枝湾恍如隔世重生,“荔湾胜景”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

    这项民生工程,将使沿线6条行政街、10片街区的市政设施更新;解决了1.72平方公里老城区水浸街问题;沿线减少12.7万平方米危旧房,带动周边76.5公顷旧城地块改造,直接拉动280亿投资。

    这项文化工程,复兴了荔湾湖、仁威庙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重塑了西关岭南风情,展现了荔湾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广州城市的一张“岭南文化新名片”……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广州公交如何巩固亚运成果,实现自身突破?公交服务水平距离市民的出行要求有多大?这犹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市交委主任冼伟雄头上。

    率领10万交通人,在交通战线一干就是10年的冼伟雄可谓是立下赫赫战功。从建设“东部彩虹”BRT,到亚运珠江大巡游;从幸福公交十载创新,到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交通管理模式;从……冼伟雄像一台公交战线的“推土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2010年,这位“老交通”亲自带队深入白云、海珠、荔湾、天河、黄埔、萝岗等地区调研,深入了解市民出行要求的变化,总结出公交服务的三大顽症:夜班车不准点、乘车拥挤、城乡结合部出行难。对症下药提出了“优化中心区、加强发展区、兼顾外围区”的整改方案及新开行100条城乡结合部公交线路的新思路。

    2011年9月13日,广州市新规划100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面开通,广州在短短三个月内开行了100条公交线路,在广州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全国也是首创。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

    广州的“幸福社区”建设也创造了自己的“广州特色”,胡锦涛总书记到越秀区盐运西街道社区视察时,对广州的社会管理创新予以了充分肯定。“一队三中心”、“一站式”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流动人口“积分制入户”政策,构建了和睦相处、邻里相帮、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和谐邻里关系,形成了社会基础稳定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者表达了人民的意愿,道出了各级主政者的心声,牢记党的宗旨,建设幸福之都!

[责任编辑: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