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绿城、水城的新广州
历史又一次赋予执政者新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夜,在河北平山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天将破晓,即将进京赶考的毛泽东又一次点燃一支香烟,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礼炮鸣响前的黎明中,苦苦思索着那个不知思考了多少遍的问题:进京赶考究竟考什么?从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面临新考验、新挑战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实现重心转移管理好城市?新的执政党又将怎样为人民谋幸福?
时序演进到2011年岁末,60多年前的这场“赶考”远未结束,在南粤明珠广州,执政者仍在探索着开国领袖的时代拷问,用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的探索与实践交出一份新的答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矢志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成为了广州执政者的新使命。社会文明之帆高高扬起,新起航、新气象,珠三角大地在花城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幸福实验”中,必将描绘出“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壮美画卷。敢想会干,勇创一流,不断增创新优势,实现大跨越,“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民生幸福社会文明之树,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
幸福广东:珠三角执政者的崇高使命
2011年春天,广东省委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社会目标。是以GDP评估发展还是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汪洋和广东的决策者毅然选择了后者。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执政党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思想决定未来。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新思想、新理论、新思路的正确引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怎样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创新城市发展理论?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才能真正满足民生诉求?
今天的广州,走到了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十字路口,只有把握世界先进城市发展潮流,摒弃传统城市化发展路径依赖,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领导城市工作能力的历史责任;这是进行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新路的创新实践;这是防止和避免“增长停滞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求;这是解决广州“成长中的烦恼”和“成功后的困惑”的现实选择;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领导要求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
树立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生态城市新品牌,让市民过上健康、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历史和现实都在昭示: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的嘱托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永远把造福人民的责任作为执政的崇高使命。
提升思想“天花板”,明确发展“坐标系”,打开领导干部“总开关”。2011年岁末,刚刚当选为广州市委书记的万庆良,上任伊始就在广州市委十届一次会议上用坚定的口吻说:“新一届市委的全体同志特别是常委会的同志,必须始终坚定信念,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辱执政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常怀进取之心、常谋应对之策,常思富民之举,把困难踩在脚下,把机遇抓在手中,把责任担在肩上,以民生幸福为最高追求的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长陈建华和广州的各级执政者以“白+黑,五加二、夜总会(夜晚召开会议)、假日办(假日还在办公)”的勤奋回报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与信任。
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本质上是人的转型。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城市新模式。
要将广州加快建成广东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迈向世界先进城市,就必须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取得六大突破:在率先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一体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民生幸福上取得新突破;在市场经济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成为了广州新型城市化的终极目标。
汽笛已经鸣响,“幸福号”巨轮开始了新的起航!
绿动穗城:低碳生态型城市的“绿色样板”
将海珠生态城打造成低碳生态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样板”的重任重重地压在海珠区委书记姚奕生的肩膀上。
海珠生态城是继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之后,广州市倾力打造的又一重点战略区域,省委书记汪洋要求首先抓好万亩果园,在此基础上将规划范围63.8平方公里的海珠生态城建设成为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示范区和花城水城绿城的样板区。姚奕生憧憬着要让城里人早上睡觉能被鸟叫醒,晚上还能数星星。
2012年2月6日,省委书记汪洋主持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海珠形成一个清静自然,与黄浦江、塞纳河等国内外河流特色迥异的亲水景观,使广州市民在城市核心区里能领略到岭南水乡的独特风采。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万庆良曾亲自带队先后4次进京向国土部及国务院相关部委进行专题汇报,邀请并亲自接待国土部领导来穗实地考察,要求姚奕生放眼世界,将海珠打造成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现代与自然相融的生态新城。姚奕生率队踏上外出考察之旅。这位思维活跃、作风扎实的区委书记一路考察、一路思考,终于形成了“科学严谨、生态理念、文化气息、品牌效应”的海珠生态城开发建设理念。将珠海生态城打造成为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6大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果林湿地”,力争到2014年全面建成世界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成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的标志性项目。
整合海珠区现有的万亩果园、海珠湖、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地区、黄埔古村等功能区,规划建设集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意、宜居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海珠生态城早已成为海珠的发展战略。
早在2009年,海珠区就启动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工程。在区委副书记苏小澎带领下,对黄埔古港古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集中展示黄埔村的历史文化特色。规划重民利,建设顺民意,发展解民忧,结果得民心的开发实践为万亩果园的征地拆迁提供了丰富经验。
国务院批准文件下发当天,作风雷厉风行的万庆良就问姚奕生:“万亩果园的征地工作5月1日前完成如何?”姚奕生坚定地回答:“一定完成!”
此时,距离任务完成只有不到3个月时间!充满执政智慧的姚奕生首先确定了顺民意、重民生、以村民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征地的原则,“征而不转”解决“保肺”与“保胃”矛盾,落实发展用地,增加社员收入,社员参加社保,解决社员后顾之忧,增加营商机会,提供就业帮助,政策公开透明,程序公开透明,资金公开透明……奇迹出现了,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万亩果园涉及面积10762亩、8个村、11382户、34146人,海珠历史上面积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征地。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没有对抗冲突,没有发生一宗上访,确保了万亩果园湿地一期示范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水在脚下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走”。如今的海珠湖,生机勃勃。市民可在亲水平台扶栏远眺,侧耳倾听湖水拍岸;可通过木栈道深入湿地深处,体味自然生态之景;可在香樟树下静坐赏风,感受恬静悠然心境;可驻足桥头岸边,欣赏亚热带水生植物群落。
“绿道千村绕荔乡,莲塘九畹馨春色”。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广州,绿意美景到处可见,漫步在大角山滨海公园的观海长廊,看夕阳中云卷云舒;深入万顷沙岛南端的湿地公园,感受万千候鸟在这片乐土中的无忧无虑;置身增河两岸百里画廊古老的荔枝林中,漫步绿道尽情呼吸清新空气……
让“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水清岸绿、碧水环绕,建设“生态水城”,提升广州“花城”、“绿城”魅力是广州开拓者们的城市愿景。
低碳生态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广州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体现。生态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灵魂,是达到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花城广州遇光而生,随风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