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广东南海:党建社区化引领基层共治

2012-09-11 11:07: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佛山日报 

桂城街道平东社区党代表接访群众。(资料照片)

桂城街道平东社区党代表接访群众。(资料照片)

里水镇党员志愿者在街头劝导市民通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佛山日报记者周敏摄(资料照片)

里水镇党员志愿者在街头劝导市民通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佛山日报记者周敏摄(资料照片)

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特困病人活动。(资料照片)

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特困病人活动。(资料照片)

凤池党员志愿电影播放队在社区播放电影。(资料照片)佛山日报记者管俊、黄碧云 通讯员基石

凤池党员志愿电影播放队在社区播放电影。(资料照片)

    作为经济先发地区的南海,正经历农村改革的“第三次浪潮”。这一轮改革直指农村“政经不分”的痼疾,让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各归其位”,开创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南海的这一新格局,肩负着“捍卫基层”的重任。其中,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尤为关键。在“三务一监督”这一职能定位下,南海的基层党建也翻开新的一页,入党积极分子竞争选拔、区域化党建、党员社工化、党员(代表)工作室……种种创新举措,推动了南海基层党组织内提高自身素质,外强服务监督的转型。

    而在广东,基层党组织向服务型的转变,有着相当的社会价值。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广东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政经分离”,

    给基层党组织“松绑”

    里水镇北沙村党总支书记沈小琴,前两个月一直在忙着经联社和经济社成立党支部的事。这几个月来,她忙得最多的事情是党建、党务管理流动党支部、开展党员议事培训、打造党员(代表)工作室……南海很多村(居)的书记也是如此。“现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跟以前大为不同。”沈小琴说。

    这种变化要追溯到一年多前。

    自去年1月起,南海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村改居”,推进“政经分离”改革,即实现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职能分离。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用“松绑”来描述这场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的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一级党组织、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模式也逐渐稳固,“什么都是书记一支笔”。

    但在这种模式下,村(居)党组织专注于集体经济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利益及矛盾的调处上,未能充分做好自身党建和社会管理及服务。一旦经济利益出现矛盾难以平复,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更难以发挥其作用。

    邓伟根称之为“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绑架"了农村的党组织和自治组织”。

    一年多来,南海全区224条村(居)全面实行了“政经分离”。而随着“政经分离”的推进和深入,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成为历史,党组织也得以更深入践行其“为人民服务”的主旨理念。

    职能回归,

    党组织做好“三务一监督”

    “政经分离”后,村(居)书记从繁杂的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不直接参与经济了,更专心做好社会管理和建设。但是,不管钱了,书记干什么?不管钱了,书记是不是就没有权力了?在推进“政经分离”的过程中,不少村(居)书记都产生这样的疑惑。

    事实上,关于基层党组织的角色转变,有两个前提在改革中日益明晰:一是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强化党的服务职能。由此,南海将“政经分离”后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定位为“三务一监督”,即夯实党务、落实政务、创新服务和强化监督。

    今年5月,南海提出,全区经联社全面建立党支部,条件成熟的经济社稳步推进建立党支部,并探索纳入“两新”组织管理。目前,该区集体经济组织已建立了1358个党支部,占60.2%,党组织已延伸到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党组织也逐渐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实现职能回归。在“治以自治”的大理念下,南海的村(居)党组织不仅通过党员社工化、党员志愿服务等提升自身服务,还通过对自治组织的引导、社会组织的培育,构建社区服务和自治体系。

    南海还提出,力争在2014年换届时让村(居)党委(总支)书记与村(居)委会主任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的交叉任职率达到90%以上。届时,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服务以及基层自治方面的地位将更为凸显。

    服务为先,

    党组织由内而外提升

    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基层党建创新,始终要以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为落脚点。而在这一场变革中,南海也将“服务”根植其中。

    自身素质不提高,服务也难以让群众满意。为此,南海首先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本身着眼,提升基层党员的素质和党组织的整体水平。

    今年3月,迎着尚未褪去的春寒,28名南海供电局的员工踏入了竞争性选拔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场。今年6月,佛山首个社工学院在南海桂城开班的时候,首批学员中有不少是村(居)的书记。

    两个场景貌似不相干,却都与基层党组织转型相关。前者是为了把好党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目前已在南海全区铺开;后者是党员社工化的尝试,旨在提升党员和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而面向群众,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南海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开始在服务群众上大展拳脚。党员(代表)工作室、党员志愿服务队、民情日志,种种创新的服务方式,逐渐变成常态。

    内提素质,外强服务,一场由内而外的转型,正在南海的基层党组织中“发酵”。(记者管俊、黄碧云 通讯员基石)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广东佛山市南海桂城街道:破解束缚力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广东南海:全面服务实现社会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