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残疾人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由于不能正常参与社会工作,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我省现有残疾人30万人,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如何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就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问题。
2008年以来,省政府关怀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参与状况明显改善,这一时期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普惠和特惠政策最集中、投入力度最大、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最明显、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最显著、残疾人得到实惠最多,形成了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吴大爷,前些年因为脑血管疾病造成下身行动不便,只能拄着拐杖蹭着走。再加上居住的楼层比较高,平时如果没有家人的陪伴,他要到楼下去晒晒太阳都很困难。
今年,省残联开展重残家庭无障碍改造活动,西宁市全市20户重度残疾人成为试点家庭。吴大爷家成为第一批无障碍改造的试点家庭。没过多久,就有无障碍设施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来吴大爷家访问,根据他家的住房结构和个人需求,设计、修建了扶手及卫生间的淋浴坐椅。此外还给吴大爷配备了一把轮椅。这样,他就能到院子里散步,作为无障碍改造的一部分,社区内楼宇的台阶旁增建了坡道,以便利吴大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据社区居委会介绍,这些改造是完全免费的,所有费用由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承担。
近几年,我省残疾人事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心,以大力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和为残疾人服务能力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研究加强和完善残疾人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切实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不断缩小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让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更有尊严的新生活。
残疾人事业法制化进程加快
好的制度需要法律来维护,随着社会法制化脚步的逐渐加快。我省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前残疾人在遇到法律纠纷时,普遍存在咨询难、请律师难、打官司难、支付法律服务费难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省制定实施《残疾人保障条例》《扶助残疾人规定》《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等专项地方性法规和特惠政策已达三十多项,全省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初步实现了制度性保障发展新阶段。
2010年,西宁市残联接到肢残者徐志的求助电话,请求残联为他们在外务工不幸因工身亡的父亲主持公道。63岁的父亲在外务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因工身亡后,兄弟俩接到工程承包商通知,称用人一方只赔偿5万元钱。残联工作人员和法律援助律师立刻陪同兄弟俩赶赴出事地点,经过四天谈判,最终与工程承包商达成了一次性赔偿11万元的方案,并领到了全部赔偿金。
在建立法律救助与服务体系的同时,省州县三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工作机构也同时设立。目前累计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近十二万人次,城乡残疾人就业培训1.8万人次,资助贫困残疾学生3500名,有四万多名困难残疾人分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4.5万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 1.3万户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
数字的背后是社会各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不懈努力,我省在着力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大力开展适合残疾人不同特点的辅助器具适配、技能培训、康复健身等工作。就残疾人急需解决的危房改造、医保社会统筹、出行难及适龄儿童入学等问题。
对残疾人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是政府的责任。从2009年起,我省将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全省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游牧区定居工程建设项目“总盘子”,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得到有效提高。
家住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马师傅就是其中的受益人。十几年前,马师傅由于工伤失去了双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中只有马师傅这么一个劳力,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由于年久失修,马师傅的房子面临倒塌。互助县残联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地将马师傅一家纳入了全省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政府掏一点,自己拿一点,马师傅一家终于住上了新房子。
我省各级残联组织对分类施保的残疾人,城镇每人每月增加20元补助,农牧区每人每年增加100元补助;通过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对居家托养的给予一次性500元、机构分别给予2元至8万元的补助;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个人缴纳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费用通过财政、民政等渠道给予代缴,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同档次上提高5个百分点,仍有困难的,通过医疗救助基金实施二次救助。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按最低档全额代缴。
“两个体系”建设良好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意识,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自2002年以来,我省残疾人劳服中心先后开展了盲人保健按摩、电脑操作、服装裁剪、艺术插花、玉石雕刻、工艺美术、唐卡、堆绣等职业培训项目。10年来,这个中心共培训各类残疾人2656人,开办的39期盲人初级保健按摩师培训班,培养1665名盲人按摩人员,经培养的盲人按摩人员有一千五百余名在省内外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95%。
目前,我省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同步跨越发展的中心任务,正在有序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供养和生活环境等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力求“低门槛、广覆盖”。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在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中力求“高标准、严要求”。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大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政策措施,探索社区康复、基础设施、无障碍环境等服务领域更好的方法措施,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使残疾人享受到更均等、更公平、更便利的公共服务。(作者:张小娟 安生钧)
·建设新青海 创造新生活
·青海玉树消防支队“开红门”迎群众
·青海德令哈市法院加强书记员管理提高审判质效
·青海日报:倾听“群众意见”要常态化
·青海门源打造三大司法模式创新社会管理
·青海已形成多样化社区矫正格局
·青海已形成多样化社区矫正格局
·青海西宁连破三起涉枪案件
·青海西宁六千困难家庭领到法援绿卡
·青海:08年至今已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3.84亿元
·青海探索特色法院文化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