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江永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最近,我们对衡阳市部分街道、乡镇和社区进行调研发现,近几年来,衡阳市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职能超载、职权有限、角色尴尬、参与度不高等。
如何结合衡阳实际,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笔者认为,要从5个方面着力:
转变机制。由弱街道强社区过渡到撤街道建社区。目前衡阳市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市、区二级政府,市、区、街(乡镇)、社区四级管理。管理层级过多,运行成本较高,行政效率偏低。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多元化,街道办事处逐渐成为了区政府与社区的传话筒,其具体管理职能弱化,且占据着人、财物等大部分基层社会管理资源。而最贴近居民的社区管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因此,“撤街建区”不失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可选路径。(目前,安徽铜陵市先后撤消该市官山区和狮子山区的10个街道办事处,把原有的61个社区整合成23个社区。广东东莞、中山市撤乡镇建区,区级政府直管社区)衡阳市可参照安徽铜陵市格式进行弱街道强社区试点,进而向撤街道建社区过渡。
下放人、权、责,由二级政府、四级管理向三级政府、三级服务转变。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区、街两级释放人、权、责,做到“五个到社区”,即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发到社区,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试行大工委制即建立以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委支撑整体架构。社区内实施“一厅式”审批,一站式服务,并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对社区服务做到网格化、精细化。
增加经费投入,优先社区建设。正确处理好市与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与社区条件改善环境优化的关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做到安民、便民、利民。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对基层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人员要求更高,迅速健全一支基层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对加强和创新市级社会管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共建和谐社区。更多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区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社会骨干、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
(作者单位:衡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