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吴明泉:文人当姓“文”

2012-09-07 11:00:3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世风的下滑和人心的浮躁,物质主义的盛行,让一向被人认为清高有品格的文人,有很多也坐不住了。他们争名、争利由羞羞答答渐渐变为明目张胆。有时文人的一些做派甚至比官场、商场更恶俗不堪。长江边一个巴掌大的小地方,区区一个县作协,竟然有人动用黑社会争当作协领导,排除异己,搞得一片乌烟瘴气,斯文扫地。

    传统的中国文人,重德行,轻物质,重义轻利,表现出高于世俗的傲然之气和浩然之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刘禹锡的境界。孟子将“生”与“义”之分,视为“鱼”和“熊掌”之别,二者不可得兼,宁可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许多中国文人敬仰的精神。在乱世之下,宁可被烧死,宁可装疯卖傻,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文人留下来的那点清高和文雅,还剩下多少,看看今天的文场,四顾茫然而嗟叹。

    文人既叫“文人”,理应姓“文”。姓“文”的第一层含义,应是文化。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问,使文人的视野更宽一些,眼光更远一些,见识更深一些,境界更高一些。有些文人不乏知识,但知识没有哺育他的精神,在他的精神空间里,知识只是堆积在那里,没有进入他的血脉,他的德行和品格并没得到提升。

    文人姓“文”的第二层含义,是文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间的“鸿儒”,有一种超然、潇洒的风度,从言谈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精神,都散发出一种美感,与之相处,会是一种怡然的享受。文雅是装不出来的,那是精神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满脑子欲念的人,浑身只会散发出俗气、鄙气,与高雅清爽毫不沾边,丑态却暴露无遗。

    文人姓“文”的第三层含义,是“文章”。“文章”泛指文化成果。广义上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无论是搞学术研究的,还是从事文学艺术,最具说服力的身份证明是文化成果。作家没有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文学作品,作家这个头衔无论如何都有点勉强。试看今日文坛,有些与“文”多少沾边的人,为了让人相信他是作家,不惜靠“跑”、“要”、“送”,骗取一个作协某主席、某副主席的位置,似乎有这样一个称呼,他就是作家了。这样的文人未免有些可笑。在侮辱自己的同时,也玷污了“文人”这个神圣的称谓。

    文人姓“文”的第四层含义,是文品。“文章”品格有高下之分,说到底,文品是人品的外化。文品不是强加进去的,也不是做出来的,是人格修炼的结果。周作人的文章可谓美文,但一想到他的一生为人,未免觉得别扭。颜真卿不仅以笔墨书写,而且以整个生命书写,所以其书法作品鼓荡着撼人的浩然之气。

    文人是知识分子的通俗称谓,代表社会的良知,是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精英。文人应有这样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一个合格的文人,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纯正,做到不浮躁,不随波逐流,不见利忘义,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起码的良知、独立和品格。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