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老去——
独子养老,难解的困局
核心提示:“4+2+1”家庭结构,是专门指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现的一种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由夫妻双方的双亲、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组成。这种家庭结构,在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后,已成为很多家庭的“标准配备”,而最上层的“4”更已开始步入老年人行列。如何破解“独子养老”时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渐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整整30年,这意味着生于1980年代初的很多独生子女,已步入而立之年。生下的孩子,大都已经开始蹒跚学步,而与此同时,这些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开始浮现。
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再加上孩子本人,正好构成了“4+2+1”的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养老压力,显而易见。
叹!独子家庭愁养老
再过一段时间,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紫荆社区居民乐慧娜的儿子就要结婚了。即将“升级”当婆婆,乐慧娜心里既高兴又有点担心。
乐慧娜的儿子,是这个家庭的独子,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仑一家医院工作,收入比较稳定,对父母也很孝顺。“我未来的儿媳妇也是独生子女,工作不错,人也很好。”她说。
对乐慧娜而言,目前的一切,都是顺风顺水,让她很满意。“只怕将来生下的孩子要辛苦喽!”她心里担心的,只有一点:将来孙子或孙女怎么来应付这么多老人的养老问题呢?
乐慧娜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她给记者列了一张表格:未来儿媳妇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有一位已过世,还剩下3位,加上她本人的父母,儿媳妇一方共有5位老人需要照顾;她家这一边的情况,也一样,将来同样有5位老人需要照顾。
于是,在乐慧娜儿子结婚后,家庭结构表格将会是如此: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一辈,共有6位老人;之下的一层,有4位老人。“我儿子和儿媳妇需要照顾的,是10位老人。”
“我曾经照顾过病人,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乐慧娜说,尤其是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女人通常力气小,帮老人翻个身,就要男人来帮助,一旦一个老人卧病,就意味着至少要两个人来服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儿子儿媳妇又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老人,精力和体力根本没法承受;即使能承受,在经济上,是否能承受这么大的医疗和养老费用,也是个未知数。
“这些老人,都是儿子和儿媳妇的至亲,一旦有个病痛或者什么事情,照顾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人数这么多……”说起未来,乐慧娜不禁皱起了眉头,“就怕到时候我这个做母亲的自己也老弱多病,不能分担,还增加负担。”
更让乐慧娜担心的,还有未来的孙子或孙女:“到他们这一代,更麻烦,如果和现在情况一样,他们要承担14位老人的养老或医疗问题。”
乐慧娜和丈夫两人,是企业退休人员,积蓄有限。为了应对这个即将出现的养老难题,她早早就已开始准备:成为一名积极的社区养老志愿者,和一名叫作徐绮璐的老人结对,希望用现在自己对老人的付出,能“换来”将来自己年迈时,有比她更年轻一点的老人来照顾她。
平时生活,她也非常节省。
“实在不行,只能想办法住养老院了。”她叹息道。
·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 养老方式日趋多元
·太原社区探索居家养老 老人持券可逛免费超市
·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河南: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全覆盖
·养老之问:关注民营养老院
·关注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关注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实现社区养老须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
·京养老院拟取消担保条款
·从乡村到社区:一体化养老模式覆盖河北城乡
·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凸显养老严峻形势 多重困境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