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小文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是个关系到中国能否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的关键时期,稳住阵脚、团结安定、保持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势头的大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关系到当代中国治乱安危、存亡兴衰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在哪里?首先就特在这是一条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道路。民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一面旗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延安时期,黄炎培到访延安,直言不讳向“中共诸君”提出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而,西方总是拿民主问题对我们说事。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方大国挟全球化之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强力推行西方民主,以是否建立和实行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是否举行多党竞选作为衡量发展中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指标,否定民主模式的多样性,人为地将西方两党制、多党制拔高为实现民主的唯一模式,以此否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西方一些政治势力知道要自上而下地搞乱中国难以实现,就企图自下而上利用地下非政府组织,培植异己力量和异议人士,通过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达到搞乱中国的目的。这表明,抵制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政党制度的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是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一场严肃而长期的政治斗争。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外部“示范”,民主的呼声都会日趋强烈,这本无可非议。共产党奋斗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加快民主建设进程。但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犯一种“民主焦虑症”、“民主幼稚病”,反会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在哪里?关键就特在走出了一条既遵循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本国国情,以本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道路,因此是一条切实可行、有效建设民主的道路。西方的民主道路经历了漫长过程,其社会建设大体先于民主进程,其民主进程又继续推进社会建设。西方第一波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二波民主化的动力,则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培养出的庞大的工人阶级,他们要求政治参与,要求普选权;要求政府和资本分离缓解劳资冲突,政府加强经济监管规制资本运作;要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保障工人的基本利益,从而推动了社会建设。随着资本对工人高强度剥削的难以为继,不能不转而借重技术和管理创新,一批昔日的工人阶级转型成为中产阶级,才出现第三波西方民主,即所谓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大众民主。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民主进程,则是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即首先依靠一个权威的“发展型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积累了一定财富,政府再主动采取有效政策,进行社会建设,为政治宽容和民主化创造条件。中产阶级在其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这是民主化的动力。社会建设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又保障了民主化进程中的理性、有序参与。
可见,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绝不只是一个模式,不存在绝对适用于各国的“民主模式”。民主是与具体国情相联系的,任何一国的民主,都以本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我们研究西方民主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的规律,也不妨借鉴日本和“四小龙”并不急于民主化,而是加快民主建设之前的必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经验。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无疑要加大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步伐,重点解决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既要公平地分好经济蛋糕(例如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也要继续做大经济蛋糕。社会建设好了,就为加快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中国,不是要不要民主,而是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如何实现民主?是追求和平的优质民主,还是非和平的甚至伴随着动乱和暴力的劣质民主?改革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只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分阶段逐步进行。推进有序的优质民主,应有改革的目标选择和路线图。要抓住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时机,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而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带动整个社会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在哪里?尤其还特在成功建立和坚持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出发,通过对政党关系、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进行制度规范,形成了两大制度特征:第一,与我国国体的阶级性质相适应,从基本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领导和执政功能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制度机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第二,与我国国体的民主性质相适应,在政党制度结构上确立了有着广泛政治参与的、开放的、民主的制度架构,以体现人民民主。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性质和开放形象,强化了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包容性,广泛凝聚和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提高了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一大制度创新。它创造了一种合作型政党制度模式,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把共产党的执政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各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围绕实现共同目标竭诚合作、团结奋斗;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民主实现形式,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多党合作制度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实现了集中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具有强大整合功能,是中国作为“后发赶超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变迁的强大制度力量;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民主功能,它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顺应了世界民主潮流,显示了中国民主的新形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主新路,是中国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盲目照抄西方政党制度,必将从根本上危害共产党的领导、危害我国政治制度,是取乱之道。而多党合作制度则有着两大基本规定性,那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只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会不断发展,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就能够在我国政治体系框架内有序展开、积极稳妥推进。通过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成本低、风险小、成效大的稳妥选择。
(作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