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聚焦执法公正专题> 媒体报道

北京牛街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2012-09-05 15:48: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记者 陈立庚

北京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派出所是如何在执法实践中“阳光执法”,又是怎样推进执法办案场所软硬件建设,执法人员如何提高办案专业化水平,又是如何利用“民调进所”集中化解社会矛盾的?9月3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牛街派出所,深入了解该所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十八般武艺”。

立案公开“显微镜”助推“阳光执法”

走入牛街派出所写有“爱人民、爱公安、爱牛街”的正门,在“为人民服务”5个字右侧便是一台便民“警务公开查询机”。从2010年11月起,该派出所开始试点立案公开工作,立案公开到底公开些什么?

牛街派出所政委王鑫介绍道,公开的内容除了主办民警的姓名、警号,24小时的咨询电话,以及案件是否受理、是否立案,犯罪嫌疑人是否处理,涉案财物追损情况等法律要求告知的办案阶段结果等信息,在该操作平台还可以实现对一般治安纠纷、案件和刑事案件,在36小时内要实现从接报案到上网互动。

作为新时期警务创新的重要举措,立案公开在规范立案、依法办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主动将刑事、治安案件的受理立案等主要进展情况,向案件受害人等公开对象提供查询服务,把公安机关的工作放到“显微镜”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评议。

“通过主动向群众公开案件进展,我们以‘阳光执法’取信于民,消除了办案神秘主义,不仅提高了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亲和力,也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王鑫说。实行新机制以来,民警们对所有工作流程也都有了更严格的规范;对案件信息、文书留存更加全面、详细;系统案件信息与纸质法律文书对应率达到100%。

除此之外,宽敞明亮的办案大厅还把便民的户籍接待和治安接待落到基层、走到实处,贴到百姓心中。在户籍接待处,记者发现,一个办案人员满意度评价器格外显眼。五颗红色的五角星表明了评价的标准,看到这儿,公安部法制局高绪文副局长说,“别小看这小小的评价器,群众对满意度的评价可是要直接与接待处的警员考核标准挂钩的,是将人民的意见落到实处,不来虚的。”

“办案质检员”增进执法办案专业水平

为提高一线单位的执法力量,2011年以来,牛街派出所建立了专职法制员制度、一案一审核制度、案例讲评制度、法制员月述职制度等多项工作机制,促使执法办案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在牛街派出所的法制员园地,记者看到,专业法制员的工作也要进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通过以上种种举措,才能确保办案审核和监督服务无死角。法制员张志伟向记者介绍道,法制员主要通过北京市公安局执法办案平台的后台,对案件,对案件系统数据库维护,辖区窗口后台进行网上实时录入、严格把关。

据了解,截止目前,和张志伟一样的专职法制员在西城分局还有30多名,此外还有132名兼职法制员,他们共同构成了较完整的法制员点面结合的网格网络。而法制员队伍累计指导办案已达5430余次。被称为“派出所办案的质检员”的法制员们,在提高执法办案专业化水平的道路上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内外兼修”强化执法办案场所软硬件建设

助推“阳光执法”进程不仅来自于办案人员自身,更得力于西城区分局在基层办案单位执法规范设置建设所提供和创造的一流办案环境。

走访办案区的候问室和询问室,记者看到,人性化的办案场所不仅在墙面上做了防撞和隔音处理,而且每一间功能室均备有空调。在一间询问室,记者看到房间内还设有一张单人床,“因为有可能部分审讯要进行48小时,所以在讯问室旁边还设置了犯罪嫌疑人的休息室。” 王鑫说。

除了人性化的设施,在监控设施上也最大限度保障了受讯人的权益。在该所办案区和接待区均安装了360度的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所有的监控录像将直接上传到上级公安系统内部网站,从而使“阳光执法”有了硬件上的保障。

不仅如此,针对场所的日常使用,该局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围绕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办理,在办公区内绘制了《执法办案流程图》,并制作成口袋折页,方便民警随身携带、随时查阅,为一线执法办案提供了及时、直观、准确的服务和支持。拿着随身的执法办案流程图,王鑫说,“现在一线办案民警都会配备,为的就是让执法更加规范。”而这一项项落到实处措施,也在硬件建设上为规范执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调进所”促进民族大团结

70多岁的马长思原是一名退休的司法工作者,但当“民调进所”、“警种化调解”机制纳入基础工作后,这位回族老人主动要求返聘回牛街派出所。从2010年5月担任该所调解员的两年间,马长思平均每月调解民事纠纷调解20起。

对这位返聘的法律工作者而言,社会矛盾化解的探索实践更多的来自于“家长里短”的调解和梳理。“很多来这里调解的居民并不是不讲理,其实是不懂法,”马长思说,“很多事情就是锅碗瓢盆引起的小矛盾,其实经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大家都能达成令人满意的结果。”

让马老先生颇为自豪的是,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但“民调进所”机制充分发挥了促进各民族团结、改进政府管理的作用。面对满墙的表扬横幅,每月能成功调解20起案例的他并不觉得累。

“民调进所”后,该所建立了“以调解获社情,以社情导调解,以调解稳社区”的“流转型”调解工作流程,并细化了“接警、甄别、登记、调解、回访、反馈”六步工作法。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调解的有序进行。

据了解,自牛街派出所建立“治安、民间纠纷联合调节室”以来,共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近300余件,切实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矛盾激化、升级。

王鑫介绍,在有效提升了执法规范化及为民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下一步,牛街派出所会紧紧围绕市局党委提出的“打造最安全城市”的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而对于这个连续13年荣获共青团中央、公安部、团市委和市局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并被先后授予30多项国家级荣誉的牛街派出所而言,更长的路还在前方。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