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地区现有常住人口5万余人,暂住人口1.2万人,有28个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是北京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回族群众1.2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那么,在这个京城最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如何做好民族和谐工作的呢?
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牛街派出所的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
“为规范民调进所工作运转,我们建立完善了民事调解公示制度、工作流程公开制度、调解文书规范制度等日常工作制度。规范化运转促进了公正解决纠纷,实现了民族和谐。”牛街派出所政委王鑫深有感触地说。
什么是“民事调解进派出所”机制呢?“民事调解进派出所”机制,又称“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是在公安户籍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通过人民调解走进派出所,针对治安纠纷、民间纠纷,合署办公,联动调解,整合公安、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局、法院等政法资源,综合运用行政调解、民事调解、诉讼调解等手段,在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发现甄别问题、归口解决问题,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整合,是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新机制、新方法。
据了解,自2003年11月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丰盛派出所挂牌试点以来,经过九年的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组织、运行、保障措施,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3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长傅政华到西城分局丰盛派出所进行专题调研,同年3月30日,市公安局在西城分局召开社会矛盾化解经验推广现场会,民调进所”机制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实施。
牛街派出所政委王鑫说,2010年5月20日,“民调进所”走进牛街派出所,所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维护一方平安的重要措施,安排一名副所长和一名民警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在派出所专门设置了调解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办公桌椅、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积极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在此基础上,牛街派出所认真做好调解员的招募工作,聘用责任心强、有能力、热衷于从事民事调解的人员上岗工作。目前,所内两位民事调解员分别是专职民调人员及原我局退休民警。为规范民调进所工作运转,建立完善了民事调解公示制度、工作流程公开制度、调解文书规范制度等日常工作制度。
“两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们感觉到各类纠纷的当事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尤其是在牛街少数民族地区,回汉两个民族个人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民族纠纷。”已经年届七十岁的调解员马长恩感慨地说。
老马给我们讲了他调解的一件事情:牛街东里居民张某(汉族)与满某(回族)在牛街东里区乘坐楼内电梯时因满某当时推摩托车进电梯,张某闲他碍事双方发生纠纷。张某因酒后言行有些失控,将满某打伤,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满某被打伤后非常气愤,自认为“自己挨打了无法见老街坊,我们也一大家子人那,可以教育教育他。他干吗那么凶呀?”因看病等项共花费2100多元,另外牙被打掉一颗、活动一颗。调解员对双方进行了耐心细致说服工作,讲清了应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稳定。张某诚恳接受了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满某对此表示满意,最后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赔偿谅解协议。事后当事人给调解室送了一面写有“调解耐心细致,促进民族团结”的锦旗。
调解员马长恩说,在解答问题方面涉及到专业法律问题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解的难度,如何及时有效地调解各类纠纷,防止矛盾的激化,对民调工作人员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解员平日靠着“说服教育”、“倾听理解”、“拉近关系”、“解读法律”等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来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到目前为止,牛街派出所民调室共接待群众300多人次,日常回答大量群众咨询法律问题。由于调解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仅表扬的锦旗就收到6面。“民调进所”机制运行以来,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社区居民反映家庭矛盾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和转化,更加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群众对公安机关更为信任,百姓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警民关系更加和谐。
牛街派出所政委王鑫说,牛街派出所紧紧围绕市局党委提出的“打造最安全城市”的工作目标,深化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通过细化完善执法制度规范、强化落实执法场所功能区规范设置、强力推进执法信息化手段应用、全面健全完善法制员制度以及推行立案公开、民事调解进派出所等执法办案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执法规范化及为民服务水平。(记者 张庆水)
荣誉榜:
牛街派出所先后多次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连续13年荣获共青团中央、公安部、团市委和市局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派出所”荣誉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评为“一级派出所”和“全国三基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单位”,为创造一流警务,打造一流公安队伍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