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英模

追记江苏南京下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长黄辛果

2012-09-04 08:32: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为信念坚守一生

——追记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长黄辛果

    司法是社会的良心,法官是高尚者的同义语。把百姓事看得比天大的黄辛果,从未想过青史留名,却被一个个百姓深情铭记。

    早市的喧嚣唤醒了沉睡的都市。

    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法院外,翠叶上的露珠依然清澈闪亮,把人生最后一丝光热奉献于此的黄辛果,却已清辉盈盈随风去。

    6月12日下午,调解完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她突发脑溢血累趴在办公桌上,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再也没有回到她钟爱一生的定分止争岗位。

    法官是修复人间裂痕的天使,为了这份“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她虔诚而深情地守望了一生

    1979年,经过考试,黄辛果由播音员改行做法官,在下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专门审理赡养、夫妻矛盾等纠纷案件。对于这份“扯不清,理还乱”,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黄辛果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关系着家庭稳定、百姓安宁。我愿意沉下心来做这项工作”。

    面对这些“一地鸡毛”的纠纷,她从不快刀斩乱麻式一判了之,而是尽最大努力修复产生裂痕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情。

    因房产和赡养老人的事,下关区张老二的遗孀张女士与丈夫的哥哥、弟弟6年里打了4场官司,还有2场也一触即发。黄辛果接手此案后,让同事先了解一下案情,不料,怨气冲天的双方当事人将这名同事骂了回来。

    第二天,黄辛果与同事再度上门找当事人谈心。老大、老三一唱一和,迭声诉说张女士的不是,声称“绝不同她和好”;张女士情绪更激动了,先骂两原告不仁义,后怪法院办事不公,最后哀叹自己丧夫命苦。就这样,在无端指责、曲解谩骂中,黄辛果与同事度过了一天。

    第三天,除了礼貌用语,黄辛果只是重复着“嗯”、“啊”、“然后呢”三个词。

    第四次见面,张女士发泄怨气时,黄辛果凝视着对方若有所思,间或点点头;被告流泪,她递上纸巾。

    第五次见面,当事双方情绪缓和了些,对法官也友善了起来。一直不容法官多说话的老大终于说:“我们翻来覆去就这些事,现在想听听法院的意见。”

    时机渐熟,黄辛果却不急于亮明意见,而是帮助他们回首了一段往事:老大用鸡毛换钱买了一根油条,一撕两半分给两个弟弟,两个弟弟把油条合起来扯成三段,硬要同大哥一起分着吃;老大结婚成家后,老二娶媳妇时家里缺钱,老三捧出暑假里穿街走巷叫卖冰棒所得的一罐小票……

    往事如烟,手足情深。老大默默无语,抿嘴静听;老三脸红过耳,问法官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张女士手抚腮帮埋怨:“大哥、三弟,我到这个家这么些年,你们怎么从没对我说起过这些?”

    第六次约见他们时,三名当事人根本不看调解书的内容,只问“名字是签这儿吧?”“摁手印,可分男左女右?”

    就这样,一起棘手的兄弟阋于墙纠纷烟消云散了。

    化解心结挽亲情,修复亲情促和谐。早已成为黄辛果及其团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职业追求。

    每天早晨,黄辛果总是提前半小时赶到,梳理一下工作日程,准备开庭方案;每次接待当事人,她不急不恼,让对方尽情倾吐牢骚、发泄怨气;天热,她把电扇转向当事人;天冷,她主动给当事人杯中续开水;开庭前,她会对外来民工、年老体弱的困难群众详尽告知来法院的路怎么走、如何转乘更便捷;开庭时,当事人悲伤流泪,她会适时休庭,递上纸巾,好言劝慰,帮助平复情绪;开庭后,她总是将最后一名当事人送出法庭才会离去;对年老体弱者,还会习惯性地关照一句“法院门口,巷子窄、车子多,注意安全”之类的话;下班回到家,她打的第一个电话不是问女儿、丈夫到哪儿了,而是问一些年长体弱的当事人到家没有。

    ……

    “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她坚持了一辈子。”黄辛果原来的部属、如今已是下关区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的夏雯深情回忆,“她常对同事说,什么是人民?人民就是家人!”

    “在老百姓面前,我们一定要弯下腰,蹲下身子。”黄辛果生前常对同事们说的这段话,没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一直刻在下关区法院民一庭法官的心上。她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感动了无数当事人的心。

    “她这个人很了不起,是我很敬佩的人。”在黄辛果住院急救期间,下关区热河南路的居民张玉兰哽咽着说,“我家有个遗产继承纠纷,牵涉到我弟弟。因为弟弟失踪多年,问题一直解决不了。黄大姐听说后,想尽办法帮我向公安部门发函,前前后后用了好几个月时间,终于通过公安部门找到了弟弟的下落,解决了纠缠多年的遗产纠纷。她很有爱心,也很有耐心,一点不嫌烦。”

    “如果说法官是‘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天使,那么黄辛果就是为了这份美丽,虔诚而深情地守望了一生的人。”下关区法院院长史俊说。

    法官的战场在定分止争一线,为了这份“解人心结,悦己心灵”的美丽,她辛劳而优雅地战斗了一生

    1990年8月,八卦洲一妻子起诉离婚。主审法官黄辛果决意弄清原委。

    去八卦洲需摆渡,那时正值火热的“秋老虎”。书记员知道黄辛果患有胆囊炎、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劝她安排年轻法官去。她笑眯眯地说:“主审法官亲耳听,当事人亲口说,最能体现‘直接言词原则’,我应该去。”

    原来,男的长年在外“苦钱”不易,仅变换打工地点时才舍得给妻子打一个昂贵的长途电话,每次电话短而又短;妻子怀疑他进城花了心,有了相好的,所以闹离婚。

    “他虽在城里,可是住的是工棚、吃的是剩饭,拧钢筋连一双手套都舍不得买……”黄辛果见那妇女搓洗着“冤家”的裤子,心里一下子有了底,“人不要轻易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说者推心置腹,听者心弦暗动。

    “人家不是疼他,要他‘家来’啊!哪晓他榆木脑瓜……”女子伏案饮泣,瘦削的肩膀不住地抽动,似乎要将满腹的委屈与心酸一齐发泄出来。

    被告眼中蓦然有泪,低头掩饰间顺势将糙如枯松的手抚上了妻子肩头。

    两“冤家”相视流泪,黄辛果却笑了:“我三顾八卦洲,骑车20里,没白来。”

    解人心结,悦己心灵!黄辛果的法官履历中,每一页都写着类似的精彩。

    80岁的刘教授起诉要求离婚。理由是妻子感情不专一,上大学时和另一男同学看过电影,两张电影的票根至今仍攥在刘教授手中。

    “别看他学富五车,白发苍苍,感情方面其实是个老小孩。”刘妻说。

    “半个多世纪来,她养儿育女、勤俭持家,与你风雨同舟多不易……夫妻间最重要的是肝胆相照。”黄辛果开导刘教授的同时,还发动其子女一起做父亲的工作。

    行春风,得秋雨。刘教授终于打开心结,向79岁生日的妻子献花后,当众大声表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司法是良善的艺术,法官是高尚的同义语。”刘妻事后赞叹黄辛果。

    “法官在公正执法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技巧、工作态度、审判言语,把法律最善良的一面传递给当事人。”面对赞叹,黄辛果常宠辱不惊。

    对黄辛果而言,休息日、下班后,仅是作息表上一个并无实际意义的名词。当事人因为打过一次官司而把她当朋友或亲人,以后遇到法律问题,或者亲友有了烦心事,都愿意找她说道说道。办公电话答疑、家中促膝约谈、菜场三言两语劝说……一场场形同水火的矛盾就这样提前化解了。

    “当然,司法除了温度还必须有力度——就像蒙眼的正义女神一手托着天平,一手执着利剑。唯此,才能让无辜的心灵忘却痛苦,让受伤的心灵重燃希望。”

    小刘恶意转移其台湾舅舅在大陆的财产,上了法庭仍矢口否认。黄辛果查遍相关银行,在堆如小山的票据、凭证中找出原始书证。再次开庭时,黄辛果目光如炬,义正词严;小刘理屈词穷,乖乖认错。

    张某在法庭上又哭又骂,将3岁的女儿弃置法庭。黄辛果当即报请院长司法拘留张某;但又买来牛奶、玩具照顾她的女儿,几经周折,将她送至外地奶奶的怀抱。隔日,黄辛果又成功劝说张某的前夫增加了孩子的抚养费。得知这一切,张某既懊悔又感动:“黄法官是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马行千里终有停。黄辛果“解人心结,悦己心灵”18年,2001年7月,她从民一庭庭长位置上退休了。

    院领导问她退休后想干什么?头发花白的她孩童般哈哈一笑说,只想好好休息,但说完便蹙眉凝思了好一会儿:“这么多年,家里许多事我都没顾得上。老公已从省社科院退休了,女儿已经工作了,欠他们就继续欠着吧。但北京的父母都90多岁了,我该去尽尽孝心。”

    黄辛果进京尽孝第六个年头的某一天,接到下关区法院的电话:区法院和区司法局决定联合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想让她来牵头……就是月薪低了点,才1000多元,问她是否愿意。

    “愿意,愿意!”她兴冲冲地搁下电话,回望沙发上正闭目养神的老父,不禁犯了难——老母亲离世后,父亲更习惯在女儿、女婿照顾下过日子了。

    “电话里怎么说?”父亲闭目轻声问。

    “没,没说什么呀。”黄辛果闪烁其词。

    “化解百姓矛盾是善事。既然人家需要你,就用心干,不要给红军后代丢脸。”这位老红军、卫生部离休干部口气轻缓却很坚定,“工作干好了,多给爸爸打打电话,也是尽孝。”

    此后4年里,黄辛果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2300多件,因成绩卓越,先后获得江苏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人民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以其名字命名的“辛果人民调解室”也先后荣获江苏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单位、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窗口。领导和同事们由衷地比喻这位“红二代”是“佘太君挂帅”。

    法官承载着太多人的幸福,为了这份“让百姓的诉讼之路走得温暖一些”的承诺,她留恋而幸福地笑别了人生

    黄辛果无论当法官18年还是当调解员4年,经手的民事纠纷大多以调解结案。不仅如此,她还办一案,交一友结一亲。

    女列车员张某经常随车出差,丈夫一直怀疑她生活作风有问题,常拳脚相向。忍无可忍的张某诉到法院要离婚。丈夫干脆将张某和女儿扫地出门。

    “我居无定所不要紧,最难的是我要跟车,孩子没人照顾。”张某对主审法官黄辛果“倒苦水”。

    “这倒没事,出车时孩子就住我家吧。”法官与她非亲非故却能雪中送炭,挨了丈夫拳脚也没掉过一滴泪的张某,顿时泪眼婆娑。

    此后半年里,张某一出车,女儿就吃住在“黄妈妈家”。此后,两家一直亲如一家。后来这位漂亮乖巧的女孩当上了空姐,用第一月薪水给张某和黄辛果“两位妈妈”各买了条围巾。

    “让百姓的诉讼之路走得温暖一些”,黄辛果把群众当亲人的执法理念,温暖了无数当事人的心。

    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男方年轻时因一时糊涂,犯过生活作风错误。为了弥补自己对妻子的歉疚,几十年来,男方对家庭尽心尽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工资全交,家务全包,但始终打不开女方的“心结”。男方无奈独自离家,决心离婚。

    然而女方并不愿意离婚。黄辛果为此多次上门,像老姐妹一样开导她:“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是老姐说你,你们能够走到一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不容易。你丈夫因为年轻时候的错误,也已经检讨了几十年,说明他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人生能有几个几十年?你就是一块冰,也早该焐化了,你怎么这么一根筋呢!”

    几经劝说,女方终于被感化,主动带着女儿去看望自己的婆婆,一进门,就叫了一声“妈——”听到几十年来媳妇第一次叫自己“妈”,老太太感动得老泪纵横,拿起手中的拐杖,就将儿子撵回了家。

    几天后,男方来到法院,对黄辛果说,“妻子和女儿对我都很好。几十年了,我心里从没这么舒坦过。您不仅挽救了我,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妻子和女儿让我来请您,能不能一起吃顿饭。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感谢您!”

    “情我领了,就当老姐吃过了。你们一家人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姐比吃什么都开心。”

    不久,又有一起非常棘手的群体性纠纷,送到黄辛果所在的人民调解室。

    黄家圩31号大院住有81户居民,因生活污水没法排放,与相邻的金基翠城小区业主发生激烈冲突。如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不敢耽搁,黄辛果赶紧带领3名同事介入情况。调查得知,31号大院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生活污水一直由东明沟排放。后来,东明沟被填,污水排放改道至西边一家企业的下水道。2004年,这家企业出让土地,为了31号大院排污,开发商建设商品房临时挖了一条下水道。但小区建成后,这条临时下水道被填,导致31号大院污水漫溢,臭气熏天,居民多次集体上访。

    掌握情况后,两个多月内,黄辛果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16次赶到现场,与金基翠城开发商、小区物管研究解决方案。借道要求遭到金基翠城业主反对后,又先后4次召开该小区业主代表大会,向他们介绍情况,请他们到31号大院实地走访,了解居民困境。

    实地察看后,黄辛果动情地对金基翠城小区的业主代表说:“什么是人民?人民就是家人。既然你们请人民调解组织来处理问题,那就是解决家人之间的矛盾,就要和为贵。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31号大院的地势比你们小区高,你们不让高处的水往低处流,不合情理嘛,是不是?”

    一番说服后,金基翠城小区的业主代表终于心平气和地同意了31号大院的借道排污要求,双方当场签下了排污协议。一度剑拔弩张的两个居民区,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从此,各种各样的民事纠纷都会先送到黄辛果所在的人民调解室。

    “每天都很忙,但过得很充实。”黄辛果每每给远在北京的父亲打电话时,都这样说。

    丈夫劝她:“你都60出头的人了。别太逞强,跟领导说说,早点回家歇息。这个工作,你不怕累,我还心疼呢。”

    远在台湾的女儿也给妈妈下了“最后通牒”:“您一个红二代,虽没当上大官、大款,但在女儿心中已功成名就了。您早点回家照顾爸爸吧,否则我辞了工作回南京陪爸爸!”

    面对丈夫和女儿的体贴,黄辛果只好“检讨”:“这怎么行呢?这个调解工作室是用我名字命名的,我就这么回家了,就有点沽名钓誉了……等哪天真的老了,力不能及了,再退下来,也就不脸红了……”

    说这话的黄辛果没想到,她真的会一语成谶。

    今年初黄辛果感觉身体明显不适。同事劝她赶快回家休息休息,她一笑说:“没那么娇气,晚上好好睡一觉就好了。”

    6月12日下午2点多,刚调解完一起民间借贷纠纷,黄辛果上了趟厕所后,回到办公室突然说了句“头太痛”,就趴到了办公桌上。

    下关法院院长史俊闻讯,立即调车、背人。10分钟不到,就将黄辛果就近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室。晚8点,黄辛果被确诊为患重症脑溢血、立即转往南京军区总院。

    在抢救黄辛果的日子里,除了下关法院值班、办案人员,还有数十名群众日夜守护在医院。

    5天过去了,躺在重症病房的黄辛果仍然昏迷不醒,自发而来的数十名群众愁肠寸断。

    一直守护在重症监护室外的黄家圩31号大院居民代表周仍荣紧闭双眼、挥动握紧的双拳哀叹:“老天爷呀!你可要睁睁眼,帮好人闯过这一关呀!”

    可惜,天不遂人愿。6月26日,黄辛果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和朝夕相伴的同事。

    “无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我们的思念。”

    “因了一个不再平凡的存在/从此平添一份重重的想/牵挂在天际 那一缕含笑的星光……”法院同事肖朝晖等以长诗、散文等形式回忆、痛悼黄辛果。

    “全国人民调解员要化悲痛为力量……大力弘扬黄辛果同志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殚精竭虑,为民排忧解难,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发唁电致哀。

    “大爱无疆,平凡的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壮举,却用公正司法的智慧、一心为民的情感,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伤心难禁千行泪,哀痛不觉九回肠;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下关区委这样评价黄辛果。

    “她把排除纠纷、让百姓幸福,看得比命重,她以高洁的职业习惯坚守着法官的本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胡道才这样称赞黄辛果。

    江苏省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深入宣传黄辛果同志的先进事迹。

    今年6月至8月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南京市委政法委、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妇联、下关法院等先后作出向黄辛果同志学习的决定。

    为信念坚守一生!平凡的黄辛果,用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记者 赵兴武 通讯员 邓光扬)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为了百姓司法之路走得更温暖
——记南京下关区“最美人民调解员”黄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