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多视角研讨戒毒康复新模式
贵州召开“阳光工程”研讨会
以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协作治理——贵州“阳光工程”为主题,以“阳光关爱唤回归、标本兼治促和谐”为主线,从法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多个领域、多个视角研究分析贵州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新模式的2012年贵州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研讨会9月1日在此间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140余人参加了研讨。
2011年6月14日至16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贵阳市云岩区“阳光电子厂”调研时,总结出“四位一体”“阳光工程”工作模式。他指出,“三位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加上贵州的就业安置就是“四位一体”,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一个找回自我、找回自尊、找回自信的平台,消除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体现了价值,增加了信心和自尊。这是贵州省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探索。
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禁毒委主任、公安厅厅长崔亚东详细介绍了贵州“阳光工程”的发展建设历程。他说,贵州省“阳光工程”建设从去年3月正式开始后,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关注。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了“阳光工厂集中、其他企业分散、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形式多样,互为补充的就业安置体系。同时,建立完善了“阳光工程”有关工作制度、工作机制,使“阳光工程”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贵州省是我国受毒品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受国际毒潮和国内涉毒因素的影响,加之贵州所处毒品内流主要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毒情形势较为严峻。
“阳光工程”是面对禁毒实际工作中戒断巩固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的三大难题而开展的。贵州“阳光工程”探索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使戒毒人员成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破解了戒毒人员管控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的三大难题。
一是降低了复吸率,减少了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目前在“阳光企业”累计安置的5219名戒毒康复人员中,因复吸被打击处理196人,占累计安置总数的3.76%;二是提升了对吸毒人员的管控水平,进一步遏制了新吸毒人员滋生蔓延的势头;三是解决了大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目前,全省通过集中与分散安置等多种途径累计安置1.3万余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就业。到今年底,贵州省计划建立集中安置点100个,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崔亚东表示,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建设,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一是以人为本、科学戒毒是“阳光工程”的根本宗旨;二是就业安置、促融入社会是破解戒毒康复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三是特殊群体、特殊关爱是戒毒康复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四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戒毒康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五是以和谐的理念指导、推动禁毒社会管理创新,是“阳光工程”的本职追求;六是党政领导、政策扶持是我国戒毒康复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七是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戒毒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是戒毒工作走向科学治理的方向。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陈绪富认为,贵州的“阳光工程”为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认为,“阳光工程”的经验确有新意,确有实效,是一项就业发展型戒毒新政。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项新政是我国禁毒管理的新走向。
这次研讨会还设立了以戒毒康复回归与就业安置的法律问题为主题的法学分论坛,以“阳光工程”与政府治理模式为主题的公共管理分论坛,以媒体与禁毒工作的良性互动为主题的媒体分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和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部分香港媒体的代表在主论坛和分论坛上分别发了言。法制日报社副社长周秉键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这次研讨会由贵州省禁毒委、清华大学、人民网、贵州省法学会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记者 阎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