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山早期兴建了一大批住宅小区。这类小区完全敞开,又无正规物业管理,因此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盗抢案件频发、卫生条件差、绿化树枝没人修剪、公共设施无人维护。
不过,东区花苑社区的外经委宿舍旧小区却是个例外。20年来,他们通过自选“梯长”来打理小区,小区管理做得井井有条,堪比正规物业公司。其具体做法,很值得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剖析深挖。据悉,东区目前已在逐步推广该模式。专家也认同该模式,认为其为动员群众力量的社会管理创新形式,值得同类型的老旧小区借鉴。
起源:治安差无奈自己管自己
今年80多岁的陈伯是整个居民小组最早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据其介绍,该小区原是市外经委的宿舍,小区虽有八栋楼,但每栋楼仅4户人家,因此整个小区也只有32户,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些外经委的干部职工。由于是单位分配的宿舍,没有人管理。初时,大家没有意识到小区管理的重要性,直到1993年,小区发生了几起入屋盗窃案,大家才意识到只能自己管自己。
“我们把整个小区的32户居民集中在一起,开始选‘梯长’。每栋楼推举出1位,就这样产生了8位‘梯长’。然后再从8位‘梯长’中选出两位总负责人,负责收管理费和记账。所选‘梯长’都是退休职工。”
“后来小区再未发生过大的治安问题。”陈伯介绍说,整个小区建立“梯长制度”20年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8位“梯长”负责向居民征收管理费,收取管理费之后就用于小区的保安工资、卫生清洁、绿化修缮等。如果碰上一些大的问题,例如物业费涨价和一些重大的治安方面的问题等,会召集居民开会一起讨论。
做法:换个灯泡都要登记在册
年近七旬的杨姨负责管账,记者在账本上见到,整个账目非常细致,何时换个灯泡都被详细记录在册。杨姨说,自己以前有在居委会工作的经验,因此对于她来说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多想点法子来减少开支。
杨姨的法子很多。小区内的公共照明不少,电费是一项不少的支出。2009年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中山居民可以平价购买节能灯,杨姨就马上向几位“梯长”借来身份证,跑到居委买了60个节能灯泡,用于小区的公共照明,而且还根据位置来选择瓦数。“转角位的我们就用11瓦的、普通位置的我们就用9瓦的,这样就可以省下不少电费。”
杨姨说,这些账目他们每年都会向大家公布,甚至详细到用了多少个灯泡,用了多少颗电池。这么多年下来,杨姨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定要账目透明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
困难:难找接班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是谁来接班。杨姨介绍说,整个居民小组的成员大部分都已经年过70岁,而陈伯已80多岁,20年来,“梯长”的位置一直都是由他们8位来担任,找谁来接班成了困扰他们的一个大问题。杨姨说,现在小区的居民以老人家居多,而小区长大的年轻人都已经搬出去居住。现在小区很难找到条件适合的人来接任。但陈伯却认为,只要将整个“梯长”的制度完善,招人来做没有问题。
居委会推广:已选200位“梯长”争取全覆盖
据悉,对于外经委宿舍小区通过自选“梯长”,实施居民自治的特色制度,东区拟逐步推广。在今年5月召开的东区全民治安工作会议上,该区为花苑社区选出的首批136位“梯长”颁发了聘书,发放了工作证,动员其义务协调每梯各楼层的治安宣传、防盗设施维护、卫生等工作。
社区居委会主任吴锡良介绍称,他们对首批136位“梯长”的角色定位为义务治安员、信息宣传员、义务消防员、纠纷调解员和管理员。“这些‘梯长’都是志愿的,义务的,不发工资。”
吴锡良透露,经过几个月推广,目前花苑社区的“梯长”人数已壮大到200位,已给其中156位颁发了聘书。而接下来,他们力争将社区内373栋楼全覆盖。
专家看法:值得同类型老旧小区借鉴
中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的黄振辉博士认为,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非封闭式老旧小区的“无人管理”通病问题,在目前一时难以将所有老旧小区彻底“封闭化”、“物管化”的情况下,该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模式。其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此种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让大家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从而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减轻了社区管理政府“一肩挑”的负担。
黄振辉称,该模式与网格化管理模式属于同一理念。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整个小区划成一个个的小方格,一个小方格大概是几十户,每个方格选出一个网格单元人来,让其负责方格内的治安、环境卫生、社会矛盾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包产到户”和“管理到人”,因此效果会更好。而针对部分老旧小区人多混杂,难以实施该模式的情况,他认为,可先创造条件,将小区住户“组织化”,彼此先熟悉起来,比如像长三角地区外来工社区一样成立各种自治组织,让其中的优秀党员、团员发挥作用,“再经过组织化后,整个社区的资源就动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