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推广:已选200位“梯长”争取全覆盖
据悉,对于外经委宿舍小区通过自选“梯长”,实施居民自治的特色制度,东区拟逐步推广。在今年5月召开的东区全民治安工作会议上,该区为花苑社区选出的首批136位“梯长”颁发了聘书,发放了工作证,动员其义务协调每梯各楼层的治安宣传、防盗设施维护、卫生等工作。
社区居委会主任吴锡良介绍称,他们对首批136位“梯长”的角色定位为义务治安员、信息宣传员、义务消防员、纠纷调解员和管理员。“这些‘梯长’都是志愿的,义务的,不发工资。”
吴锡良透露,经过几个月推广,目前花苑社区的“梯长”人数已壮大到200位,已给其中156位颁发了聘书。而接下来,他们力争将社区内373栋楼全覆盖。
专家看法:值得同类型老旧小区借鉴
中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的黄振辉博士认为,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非封闭式老旧小区的“无人管理”通病问题,在目前一时难以将所有老旧小区彻底“封闭化”、“物管化”的情况下,该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模式。其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此种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让大家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从而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减轻了社区管理政府“一肩挑”的负担。
黄振辉称,该模式与网格化管理模式属于同一理念。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整个小区划成一个个的小方格,一个小方格大概是几十户,每个方格选出一个网格单元人来,让其负责方格内的治安、环境卫生、社会矛盾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包产到户”和“管理到人”,因此效果会更好。而针对部分老旧小区人多混杂,难以实施该模式的情况,他认为,可先创造条件,将小区住户“组织化”,彼此先熟悉起来,比如像长三角地区外来工社区一样成立各种自治组织,让其中的优秀党员、团员发挥作用,“再经过组织化后,整个社区的资源就动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