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山早期兴建了一大批住宅小区。这类小区完全敞开,又无正规物业管理,因此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盗抢案件频发、卫生条件差、绿化树枝没人修剪、公共设施无人维护。
不过,东区花苑社区的外经委宿舍旧小区却是个例外。20年来,他们通过自选“梯长”来打理小区,小区管理做得井井有条,堪比正规物业公司。其具体做法,很值得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剖析深挖。据悉,东区目前已在逐步推广该模式。专家也认同该模式,认为其为动员群众力量的社会管理创新形式,值得同类型的老旧小区借鉴。
起源:治安差无奈自己管自己
今年80多岁的陈伯是整个居民小组最早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据其介绍,该小区原是市外经委的宿舍,小区虽有八栋楼,但每栋楼仅4户人家,因此整个小区也只有32户,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些外经委的干部职工。由于是单位分配的宿舍,没有人管理。初时,大家没有意识到小区管理的重要性,直到1993年,小区发生了几起入屋盗窃案,大家才意识到只能自己管自己。
“我们把整个小区的32户居民集中在一起,开始选‘梯长’。每栋楼推举出1位,就这样产生了8位‘梯长’。然后再从8位‘梯长’中选出两位总负责人,负责收管理费和记账。所选‘梯长’都是退休职工。”
“后来小区再未发生过大的治安问题。”陈伯介绍说,整个小区建立“梯长制度”20年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8位“梯长”负责向居民征收管理费,收取管理费之后就用于小区的保安工资、卫生清洁、绿化修缮等。如果碰上一些大的问题,例如物业费涨价和一些重大的治安方面的问题等,会召集居民开会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