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名家专栏

王浩雷:中国仍处于 “爬坡”关键期

2012-08-31 13:21:4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理论网 

中国仍处于 “爬坡”关键期

——访《国家大势》作者王浩雷

书名:国家大势 作者:王浩雷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王浩雷

  智慧永远属于认清大势的人,成功永远属于把握大势的人。从长远眼光来看,国家大势不可逆转,人生上升势能不能阻挡。大势带给人们的是方向,是力量。人徘徊在漫无边际的迷途,大势就是指引方向的旗帜;人深陷在暗淡无光的黑夜,大势就是照亮前程的灯塔。

  民主是“带刺的玫瑰”。它在把美丽带给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美丽之痛”的种种现实拷问。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较为有利。“小步”符合“稳妥”的要求,“快跑”反映“积极”的姿态。

  ——以上两段话,如果出现在历史论著中,你也许会觉得有点诧异。你会觉得,这些词汇很优美,这些论点很犀利。因为大部分理论著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晦涩、故作高深。

  有着优美词汇、犀利观点的这本理论著作,名叫《国家大势》。《国家大势》以生动鲜活的笔触、夹叙夹议地描述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总规律的推动下走上民族复兴和发展之路,并且预测了它的无限辉煌的前景。中国之路到底该通向何处?作为个人该如何把握国家大势?怀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大势》作者、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王浩雷先生。

  一

  不是“要不要改”而是“怎么改”

  记者:纵览全书,我注意到您谈中国百年历史,选取的是“五四运动”、“新中国创建”和“改革开放”这三个重大事件作为写作、研究的切入口。理由何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浩雷:历史之美在于从复杂凌乱的线索中找到规律、发现大势。鉴史取势,关键要把握住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标志性事件所蕴含的总趋势。九十多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真正开始觉醒、走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历史起点;六十多年前创建的新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根本转变、走向复兴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十多年前实行的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走向复兴的第二个里程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四运动”还值得我们铭记吗?新中国承载了我们的梦想吗?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吗?要弄明白未来“我们向何处去”,首先要搞清楚过去“我们从哪里来”。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是把握当下、走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记者:书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境遇和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入、独特的分析和研判。那么,简要地说,您认为,中国当下的现实境遇是什么,中国发展目前究竟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王浩雷:有一种智慧叫自醒,有一种愚昧叫自满。当前,中国的迅速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面对种种赞赏、期许或怀疑,我们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坐标。

  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首先选择了风险较小、易于推进的领域率先突破,而留下的则多是难啃、难以消化的“硬骨头”。且不论这种看法是否完全准确,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改革发展确已进入攻坚阶段,“深水区的顽石”日益凸显出来,“触礁”的风险系数明显增加。而当前一系列复杂矛盾问题的解决,多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欲速则不达。

  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但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不到5%;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例回升到大约10%。如果以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来计算,我国经济总量至少要占到世界的20%、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人均水平,才能谈得上初步复兴。如果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复兴的标准,我们的差距则会更大。

  当前,无论是从国内发展的形势来看,还是从国际对比的差距来看,中国仍处于向上“爬坡”的关键时期,依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目前凝聚改革共识的主要着力点,已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

  二

  “中国模式”尚未完全定型

  记者:您认为应当怎么改?

  王浩雷:对于有远见的民族而言,未来不应该是一个“谜”。能否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取决于我们的方针政策、应对能力和精神状态。当前,重要的是全面审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国家大势,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进程:

  一是增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远见。只有战略远见先行,而后才能推动民族复兴。在复兴之路上,战略远见多一些,决策失误就会少一些,矛盾问题就会轻一些,复兴进程就会快一些。

  二是搬开“深水区的顽石”。当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触及“深水区的顽石”,改革发展就会停滞或徘徊;继续向纵深挺进,则会面临更大的“触礁”风险。这是当前推进民族复兴不可回避的“两难”问题。

  三是突破“改革惰性”和“路径依赖”。人在顺境中最易产生惰性。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形成了“靠投资、铺摊子”的思维惯性,也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甚至为维护个体私利而抵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严重制约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步伐。

  四是塑造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国心态和气度。在一个国家处于贫穷状态和弱国地位时,尤其应注意克服“弱国心态”:当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后,则应密切注意克服“强国心态”。在未来的复兴之路上,要同时避免“弱国心态”和“强国心态”两种干扰,切忌大国心灵的迷失。

  记者:沿着您的思路我再追下去,关于“强国心态”和“弱国心态”。这一两年来,关于中国未来,有人在提“大国崛起”、“中国模式”,有人却觉得中国有很多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社会公平仍很严重,“大国崛起”是孤芳自赏。您怎么看这一正一反?

  王浩雷:这不能不提到近年来理论界和国际上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其实质是对改革开放的道路、经验、特征的不同看法。

  目前,这场讨论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各方也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讨论也许仍将持续下去。但它的意义却不可轻视,讨论本身会促使我们更加主动、清醒、深入地对改革开放的道路、经验、特征进行反思和总结。在人类现代化这幕长剧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丰富了剧情,增添了看点。尽管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但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一模式尚未完全定型,虽然一些典型特征已显现出来,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对于“中国模式”、“中国崛起”,既不能无视事实、低估成就,也不能文过饰非、妄自尊大。

  腐败问题一直是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腐败的实质是权力“寻租”。这就决定了要有效遏制和消除腐败,应将限制和监督权力作为根本着力点和突破点。如何既不影响权力运行效率,又能使权力得到必要监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解决腐败问题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更不能掉以轻心。

  三

  把握国家大势

  记者:我注意到,您书写的这本“中国百年发展史”,在论述国家大事的时候,额外衍生出了一个新话题:国家发展如何影响个人前途。甚至你说:“认识和把握国家大势不仅是为了国家,同样是为了自己。”

  王浩雷:是的。认识和把握国家大势不仅是为了国家,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大势是人们选择和驾驭人生道路的一个根本指针和科学依据。契合国家大势选择的人生道路,必能为人生带来上升势能。而对于建立在国家大势基础上的人生上升势能的坚信,则能够促使人们坚守正确的人生选择,为走好人生路指引方向、激励力量。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记者:那么,对于现在年轻人的人生选择,您有何建议?

  王浩雷:头顶上有信仰,脚底下有寄托。这是我给年轻朋友的一个建议。具体而言,就是要确立以下四个人生信条:有舞台就做一个“好演员”,没有舞台就做一个“好观众”,但要始终将人生上升势能作为人生信仰和寄托。即使暂时没有理想的人生舞台,也不能缺少应有的水准,要时刻为迎接人生重大机遇到来做好自身素质的必要准备。即使缺少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理想、机会或能力,也要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至少不能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因素。即使不能让家人感到骄傲,也要让家人感到温暖,让人生在事业和家庭的和谐互动中实现“共美”。

  

  理论著作不能只是隔靴搔痒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写作。理论著作往往给人晦涩的印象。但您的书,很多读者说好读、“解渴”。您是在写作中如何解决理论著作“好读”这个问题?

  王浩雷:看《国家大势》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这是我的这本书吸引人的一个方面。我觉得理论著作除了材料和文字等要鲜活之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写出感情。理论本身是灰色的,但灰色不等于暮气沉沉。只要精心搭配和雕琢,灰色依然可以焕发勃勃生机。更何况,理论认同只有上升为情感认同,才能最终内化为人的信仰。缺少真情实感的理论,难以吸引和感染群众。缺少真情实感的理论认同,很难说是真正的理论认同。让理论插上情感的翅膀,将理论文章写出感情来。这是增强理论认同感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有针对性。理论针对性,关系理论说服力,决定理论影响力。人们对于理论是否认同和坚信,关键取决于理论本身是否解决问题、是否真有道理。空洞无物的理论没人信,隔靴搔痒的理论不过瘾。唯有针对性强的理论,才能切实吸引人、信服人、影响人。让理论成为引领实践发展的指针,成为破解现实谜题的法宝。这也是时代的呼唤。

  王浩雷

  河北人,1977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曾任北京大学团委常委兼校研究生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