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头条

中国政府新大考:应该怎样管社会

2012-08-30 13:58:4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中国正在迎来一轮新大考。

    在短短60年的时间里,我们把中国已经建设成“世界第二”的经济体,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

    这正是社会管理所要解答的问题。

    近年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管理,不仅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到一定时候,必然会触及到政治、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的方式、服务的水平也需要随着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与之相适应。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为描绘未来中国和谐社会的宏伟画卷勾勒出蓝图。

    执政新课题

    2011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推进进一步深入。

    “社会管理”的提法,在过去并不多见。直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并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而“社会管理创新”的口号最早由全国政法系统提出。2010年各级政法系统一直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2011年2月,中央党校举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会,胡锦涛等九常委悉数出席。此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执政党全面推行的一项工作。当年5月30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短短3个月之内,社会管理问题两次进入中央高层议事日程。

    2011年被一些评论称为“社会管理年”,“社会管理”也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社会管理”是一个老问题,是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都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但是,“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新问题,因为在当前这个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旧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妥善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以创新思维探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中共执政的新课题。

    “社会管理”之所以这么受瞩目,从侧面说明了当今社会所处局面之复杂,问题之尖锐。今天的中国,某种意义上,正是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剧,各种利益格局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特定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其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可谓举世罕有,史无前例。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开班式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水平,但社会结构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提高人民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意。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公正是核心。社会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既要追求秩序,又要激发活力。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提高幸福感,也是我们社会管理追求的一个目标。

    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创新经验、成果。

    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2011年,时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就此指出: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手段陈旧,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应对、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手段,社会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二是围绕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格局以及利益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各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

    三是适应虚拟社会迅猛发展的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个人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畅,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五是有些地方还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面对这些制约社会管理发展的问题,重要的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新理念、新认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功夫在“管理”之外,在“服务”之中。

    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温家宝总理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

    而对于一个现代化政党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体两面。

    习近平同志2011年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机制创新、综合创新及整体创新

    科学发展是包含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党政无法包揽社会管理的全部事务和工作,还必须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共同治理。

    2010年,深圳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民政局属下的“民间组织管理局”获得《南风窗》杂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的年度组织奖,颁奖词认为:“开放登记注册门槛,释放社会空间,是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多年来创新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中在制度改革上迈步最大的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认为,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不仅要包括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系统实现各自创新,更要关注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机制创新、综合创新及整体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创新系统,包含着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包含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管理主体及参与主体的要素创新,包含着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也包含着社会管理格局的合理性变革。

    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离不开公众参与。胡仙芝认为,社会管理一定要重视和强调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公民的有机联合,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使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之中,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管理的可靠保障。

    虚拟社会管理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对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问题谈了8点意见,其中特别谈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网民已经超过5.0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7.7%。以网民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国家。

    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

    网络沟通促进了政府工作创新,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正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执政新方式。

    人民网2006年创办的“地方领导留言板”,6年来栏目在各地“一把手”中的影响力不断攀升。51位省委书记、省长,近千位市县领导每天关注这个网上栏目,18个省区市下发红头文件把这一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仅2011年,就有4.5万件百姓诉求和意见建议得到地方党政的回应和解决,平均每个工作日都帮助百姓办180件实事。

    今天的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了民众实现“吁天权”的渠道。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客人民网同网民在线交流。人民网有网友说:“鼠标轻点,就和总书记在一起了。”“小小的鼠标,拉近了我们和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距离”,“总书记是我的网友!”

    在大众传播时代,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从过去机关单位内部自上而下的传达,发展为面对多种传播媒介、多种发声主体的公共关系传播。人民网承办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动政党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从网上创办的党代会微观察、3D人物虚拟纪念馆,到建党90周年、六中全会等重大主题报道,还有网下举办的党建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创先争优”主题活动案例征集活动,让党的宣传报道影响力渗透到最基层。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执政能力,日益成为政府部门的创新之举,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成效。目前,我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2011年,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党政机关在微博上“遍地开花”。我国正式开设政务微博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超过4万,中央和省部级单位及其直属机构政务微博也超过3000多家。(记者 游海滨)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广东:探路社会管理创新
·广西召开全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福建南安:“创新社会管理基金”解综治难题
·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科学发展--来自株洲的调查
·推进中国式城市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 四川雅安芦山县法院司法确认“锁定”人民调解

·创新社会管理 四川雅安芦山县法院司法确认“锁定”人民调解
·江苏徐州九项重点指标监测社会管理创新
·南通市司法局得名社会管理“创新控”
·滨海新区公证部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维护社会和谐
·江苏省宿迁市创新社会管理开展反邪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