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创新难,创新之后要形成长效机制,让群众得到实惠则更难。浙江海宁的“警立方”做到了。去年8月18日,浙江省海宁市工人路“警立方”正式成立,时间过了一年,成效到底怎样呢?
“警立方”成了救命港
8月15日凌晨0点30分,喧嚣了一天的工人路商业街安静了许多。忽然,一个满身是血的男子冲进 “警立方”大喊:“有人打我,我要报警!”民警迅速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及时将男子送到医院救治。据警长朱佳介绍,由于“警立方”距离事发地只有100米左右,每到夏天,就会有很多人在商业街乘凉喝酒,酒喝多了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一打架,“警立方”就成了这些人的救命港湾。
“警立方”成了爱心港
“警立方”身处闹市,经过观察,朱佳发现环卫工人非常辛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进行清扫,如果能够通过他们对街道的熟悉度而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办法。于是朱佳主动和环卫处联系,在“警立方”设立“爱心休息点”,让环卫工人随时进来休息,一下子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也让这个面积仅13平方米的小空间变得温馨而有人情味。
此外,在“警立方”里面,还有一只便民服务箱,里面有风油精、棉签、老花眼镜、雨伞、剪刀、针线包等用品,一年来,为群众提供服务500余人次。
“警立方”成了安全港
8月20日上午10点多,30多岁的徐女士来到“警立方”,只见她激动地对民警说:“有‘警立方’在,就是安全!”
原来,8月18日晚,徐女士和朋友在工人路一家餐馆吃饭,酒后打的回家,过了2天,她发现自己车库里的电瓶车不见了,仔细一想,车子应该是停在饭店门口,原本以为停了2天的车早已经不见踪影了,可过去一看,却完好无损。
在“警立方”,安装有监控探头3个、警民联系箱1只,还有东、南、西三个方向LED电子屏,不间断进行安全防范宣传;在人员配备上,有3名民警和6名保安,每天,确保有一名民警从上午8点半到晚上10点值守,加上6名保安三班倒,这样就确保了24小时都有人,同时配备一辆流动警车,有警出警,无警巡逻。此外,这里还有2支外援队伍,一支是社区党员义务巡逻队,一支是巡特警派来的巡逻队,这些援助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犯罪。
“我们这有酒吧3家、网吧6家,KTV10家,但自从有了‘警立方’,在场所里打架滋事的治安案件只发生过1起。”海宁市公安局硖石派出所所长张益明说。不仅如此,以前,新华社区是全市唯一一个年刑事警情超千起的社区,设立“警立方”后,今年1至7月,新华社区刑事警情只有439起,同比有了大幅下降。
——“警立方”介绍——
“警立方”就是一个“微型派出所”,由废旧集装箱改装而成,内设有办事区、群众休息区等主要功能区,24小时进行接处警、纠纷调解、警务咨询等。“警立方”虽然只有13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城市最需要警力的闹市区实现警务前移。(陈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