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和革命意义

2012-08-29 14:25: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生产力大发展,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剥削和奴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P98)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道破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意识形态和经济地位之间的真实联系——意识形态话语经过一定方式的解码和破译之后,将显示出现实物质冲突的印记。在马克思那里,发现和揭露意识形态本质的过程,也就是从根本上超越一切思辨哲学和直观哲学的过程。思辨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他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以割断自身同现实历史之间的联系,并遮蔽自身的生成前提为先决条件的。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思辨的批判,不是逻辑的批判,更不是道德的批判,而是实践的批判。马克思说过:“问题并不在于实现某种空想的体系,而在于要自觉地参加我们眼前发生的革命地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9](P465)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态度。马克思是一个真正站在人民立场的同情①人民疾苦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四、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哲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方法,从现实出发,找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不仅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形毕露,而且还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指出了消灭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一直强调推翻资本主义需要等到时机成熟②,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9](P33)

    资本主义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地孕育出来的自我否定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而绝非那种外在地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产阶级社会所必须的无知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11](P106)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在思维中驳倒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意识形态谎言,就能证明共产主义的优越性。这种天真的想法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批判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想几乎如出一辙。

    今天,资本的剥削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大有向全球每个角落蔓延之势,这些剥削都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虽然从理论上揭穿这种幌子并不难,但是实际上,人们依旧无法从现实中摆脱这些幌子背后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只有坚持大公无私的马克思哲学才能洞穿这种幌子背后的真实面目。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之所以能做到大公无私而襟怀坦荡,正是因为他超越并扬弃了狭隘的阶级利益与偏见,代表了最广大的被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国是在启蒙的特定语境和维度上引进并解读马克思思想的,那时候,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推崇无疑让马克思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而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恰恰是在对这二者遮蔽性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早已超越了这种迷信,穿透了这些形式的实质。所以,相对而言,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消除贫富悬殊,实现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富裕,才能使人们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真正根除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所进行的渗透和颠覆。

    注释

    ①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中有这样一段话: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②这里所谓的时机成熟是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一定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马克思给出了两个理由:1、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这两个前提是非常必要的。只要理解了这两点,就不难发现其实资本主义时至今日依旧充满活力,并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已经过时,反而正好说明,马克思哲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英)梅格纳德·德赛著,江澄清译.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德)爱德华·福珂斯著,孙小宁译.情爱的放纵[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何中华.重读马克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