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2012-08-29 14:22: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4期 

    作者:王虎学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和最高理想目标。借用英国著名学者肖恩·赛耶斯曾话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意蕴。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传记作者麦克莱伦也曾这样评价道,无论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论提出的非难和挑战是什么,但是,“马克思为劳动者设计的模式仍然是《巴黎手稿》中的‘全面发展的人’和《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社会个人’。”[1]在这里,无论是“全面发展的人”,抑或“社会个人”,都是马克思心目中始终未曾改变的关于人的“理想类型”。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类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如果说旧式分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现实宿命即不可避免地沦为“片面的人”的话,那么,能够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的“全面的人”的出现就意味着且必然要求旧式分工的彻底消灭。正如旧式分工的消灭不是纯粹口头的、观念的活动一样,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也是需要现实条件的。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分析,大工业、教育、资本、财富、时间等等,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大工业与人的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工业的出现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残酷的体力劳动,缩减了重复性的机械劳作,意味着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如此看来,劳动变得“更加符合……人的本质”了。特别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普遍使用,“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界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的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3]。如果说人的一定程度的解放是工业发展的积极方面,那么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其消极方面,因为工业的发展“具有一种矛盾的属人的影响。”[4]马克思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5]。可以说,大工业既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完成,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新路。

    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以适应这种深刻而普遍的变革。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6]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交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得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7]在这里,问题就在于:“人们太容易把这当成乌托邦的梦想打发掉,但这是个错误,它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现实,虽然还处在资本主义的矛盾性条件之中。”[8]

    客观地讲,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为个人摆脱狭隘的专业、职业限制,从而走向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自动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这里已完全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自动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9]也就是说,大工业的发展催生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于是,“‘鞋匠,管你自己的事吧!’——手工业智慧的这一‘顶峰’,在钟表匠瓦特发明蒸汽机,理发师阿克莱发明经线织机,宝石工人富尔顿发明轮船以来,已成为一种可怕的愚蠢了。”[10]

    二、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大工业仅仅是不自觉地充当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的话,那么,教育则是自觉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将教育提到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高度[11]。实际上,这一提法所针对的正是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马克思曾正确地揭示出:“在现存条件下,由于分工的关系,简单劳动正在代替复杂劳动,童工正在代替成年工,女工正在代替男工,自动机器正在代替独立的工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人的教育逐渐成为多余的和不可能的了。”[12]在这里,教育的“空场”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工人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所锻造的教育手段反过来成为了“反对自身的武器”[13]。于是,历史的一幕又再次在资产阶级身上重演了:“资产阶级正确地了解到,它为反对封建制度而锻造出来的各种武器都倒过来朝向它自己了,它所创造的一切教育手段都转过来反对它自己的文明了,它创造的所有的神都离弃了它。”[14]这时候,教育本身就充当了资产阶级自我革命的手段,原因就在于:分工使工人的发展越来越片面化、畸形化。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被视为医治分工所致的片面、畸形发展之症的一剂良药。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防止由于分工而造成的人民群众的完全萎缩,亚·斯密建议由国家来实行国民教育”,而且,“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5]。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恩格斯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16]

    三、资本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谈及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条件时,马克思谈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写道:“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要从一切方面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同样,资本的发展也内在地要求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而正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提出要把人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的明确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就在于“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17]

    实际上,资本的本性以及资本家的动机都决定了,它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自觉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资本人格化身的资本家,“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同样,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以及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就违背自己的意志,成了为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18]可见,资本家正是在一种“为我”的关系即疯狂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创造了一种“为他”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后果只是一种“副产品”,而并非资本家的有意行为,只能理解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实际上,不管自愿与否,资本已然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内在条件和生产要素。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资本作为孜孜不倦地追求财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驱使劳动超过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来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这种个性无论在生产上和消费上都是全面的,因而个性的劳动也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在那种情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这是因为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由此可见,资本是生产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只有当资本本身成了这种生产力本身发展的限制时,资本才不再是这样的关系。”[19]事实上,到那时候,资本的伟大的历史使命也就寿终正寝了。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