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认识中心主义转向主体价值论
西方的抽象本体论和绝对理性主义,必然导致认识中心主义。认识中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绝对化,离开人和人的历史的研究所谓的“纯粹的认识”。人的认识源于实践活动,认识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但是,认识中心主义取消了这一认识论的根本目的,而把认识本身当作目的,甚至当作唯一的目的。其结果是,为了认识而认识,把认识独立化、绝对化,把本来是作为服务于人的手段的认识目的化了。认识中心主义的形成,是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认识论的崛起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认识中心主义,无疑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特征的认识中心主义,淡化了人的目的和人的价值,这和马克思恩格斯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哲学相去甚远。因而,认识中心主义一直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把认识中心主义转变为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目的的主体价值论。
西方近代哲学之所以陷入认识中心主义,就在于这种哲学离开了人和人的价值。不可否认,以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为开端的西方近代哲学,宣扬人道主义旗帜,批判封建神学,对于消除神学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发挥了巨大历史进步作用,也成为近代哲学的一个显著标志。但是,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和与之相伴随的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地位没有得以真正的确立。西方近代历史,是用物代替了神的历史,是用“拜物教”代替“拜神教”的历史。尽管资产阶级宣扬的是人道主义,但实际上登上近代“历史王位”的不是人,而是“物”。尽管近代哲学强调人是主体,但真正成为历史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即作为认识手段的逻辑和观念,集中表现以“物”为基础的、和“拜物教”相联系的认识论。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样的一种绝对的认识论,是彻头彻尾的认识中心主义。这种哲学,把现实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把实体主体化,把本体逻辑化,完全否认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尽管也有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重视对人的研究,但没有根本消除认识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两大派,一派是起源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另一派是起源于洛克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者从人观念出发,注重认识论和方法论,忽视人的地位;后者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关注认识的目的性,重视人的地位。如果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然而,“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24]17世纪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合流,在哲学中突出认识论和方法论,排斥对人本身的研究。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在反对神学、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抽象本体论的斗争中,击败了17世纪的形而上学。至此,“形而上学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
毋庸置疑,“17世纪的形而上学的衰败可以说是由世纪的唯物主义理论的影响造成的,这正如同这种理论运动本身是由当时法国生活的实践性质所促成的一样。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和它那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实践相适应的,必然是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理论”。[25]但是,到了世纪,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黑格尔用抽象理性的逻辑演变说明人类历史,把认识中心主义推向顶峰。费尔巴哈公开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主张用人本主义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但由于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抽象的人,因而不可能摆脱认识中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从认识中心主义到主体价值论的转换。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不乏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思辨的认识中心主义的斗争,但是,在西方近代哲学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认识中心主义。即使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启蒙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也始终没有冲破理性主义的羁绊。“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26]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中所说的人,也不过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7]可见,费尔巴哈的错误不在于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而在于他对人的理解是自然主义的。它不是用人的历史解释自然,而是用自然解释人的历史,从而把历史和自然、把历史和人割裂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当然要重视对人的研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28]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我们所研究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不是历史之外的人,而是历史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取代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的抽象的人。总而言之,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其中蕴藏着价值论的思想萌芽,但由于认识中心主义的绝对统治地位,特别是由于近代哲学中人的虚幻性,这些思想萌芽终究被认识中心主义所淹没。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形成了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超越了传统认识中心主义,从根本上确立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价值论。
注释
[1][5][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第89页;第99页。
[2][3][10][14][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2页;第72页;第108页;第108页;第163~164页;第161页。
[4][7][8][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5页;第120~121页;第121页;第259页。
[6][12][15][20][21][22][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第73页;第59~60页;第77页;第81页;第55页;第78页。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14页。
[16][17][18][19][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6页;第78页;第73页;第73页;第5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