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芝鸿
201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热切期待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际,我们特邀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同志,结合实际重温科学发展观,系统回顾总结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刻背景、理论发展的详细脉络、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以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国内背景和时代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初源于2003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非典”使我们党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经济发展这一条腿比较长,社会事业发展这一条腿比较短。我们党还认识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说过,巨大的历史灾难总是由巨大的社会进步来补偿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十七大报告在阐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国内背景和时代条件时强调了两条,一条是我们自己的发展实践、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一条是国外的发展态势、发展潮流、发展特征。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发展实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叫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从2002年到2020年,历时近20年,现在刚好时间过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是从邓小平同志构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当中单独划出来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就是承基本解决温饱和基本实现小康这个“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这个“上”;所谓“启下”,就是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下”。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深刻调整和国内发展条件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正出现一系列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个讲话启迪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怎么产生的,就要弄清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归根到底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不变中又有变,就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发展态势、发展潮流和发展经验。
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把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这种发展观,虽然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社会结构的完善和收入分配的改善,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被人们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或者“无发展的增长”。
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公众的绿色环保呼声日益高涨。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首先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长篇报告,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与会者共同承认,进而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从那时起,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为标志,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美欧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全球范围的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推进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涨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刻调整。
把这种国内国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明确的结论:第一,在外部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需的高度依赖。第二,在我国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过度依赖。第三,在我国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开始减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高度依赖。第四,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依赖。第五,在我国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调整已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改变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