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元化和青年人的高速流动,以及各种社会“自组织”的涌现,对共青团有效覆盖青年和引领青年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组织,一直在做着各种探索和实践,其中不乏亮点。
此间,本刊注意到,广东团组织亦有所思考和尝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广东团组织提出将“强化共青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作用”作为改革方向。目的依然是吸引并凝聚青年,深入青年之中为他们提供切实服务,并打造受他们欢迎的团队文化,因为,“只有青年喜欢你,才会跟你玩”。
8月16日,广东顺德容桂街道青少年成长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的会长佘永亮并不记得这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在旁人提醒下,他才恍然:这天是青促会和“飞扬地带”青少年社工服务站两周岁的生日。
两年前,在共青团佛山市顺德区委的帮助下,一直热心公益的佘永亮召集一批顺德青年企业家筹资60万元成立了青促会,并创新性地购买了另一个专业社工组织——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创立“飞扬地带”青少年社工服务站。
现在,在广东共青团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后,佘永亮更忙了,对青促会的思考也更深入了。参加共青团广东省委组织的赴香港考察后,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开阔思路以后,对目前的成绩并不满足,希望能把事情做得更‘实’。”
从传统“阵地”到新兴“网络”
一个周五的下午,“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流动办公区域内,“广州市天文爱好者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胡彦栋正在准备材料。对于他这个爱上天文观测十余年的“发烧友”来说,注册成立“广州市天文爱好者活动”社会组织是一个长久以来的愿望。
胡彦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孵化基地为他们免费提供了注册所需的场地,现在已经进入审批的最后程序,很快就将成为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
“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今年3月揭牌成立,前身是走过61年历史的广州市青年文化宫,见证了一个共青团下属事业单位的新变化。
孵化基地负责人屠宪治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用“流动办公”方式解决了上千个社团的注册地址问题。草根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解决前期的注册问题。
构建青年组织孵化基地,是共青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由中央到省、市、县,再到更为基层的团组织,犹如一张大网,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体制下的这些层级分明的传统“阵地”,正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员流动、社会重构和价值多元的各种挑战。
对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任务是,必须编织另一张网罗各类社会组织的大网,开辟新的“阵地”。
广东省共青团为此设计出一个名为“好社会·亲青汇”的一揽子广东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亲”是当前青年人喜爱的网络淘宝体,“青”代表青年和青年组织,“汇”则有汇聚之意。而这一计划的首要两项任务,则是培育“亲青汇”青年社会组织,建设“亲青家园”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
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陈宏宇看来,这张新的大网实际上来自“三个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青年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构建直接归属共青团的青年社会组织以及渗透其中的团组织建设。
“这些孵化基地专门为自组织或未注册的组织提供平台进行孵化,我们可以提供场地、指导甚至资金支持。”共青团广东省委常委、统战联络部部长、枢纽办主任张文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创立于2010年12月的佛山市南海区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成为这一理念的“先行者”。
创益中心启动经费由桂城街道提供,街道团委负责设计、功能开发和管理运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如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是“董事长”,那么街道团委就是“总经理”,该中心从设计、装修、功能开发到管理、运营都是由街道团委主要负责。
创益中心负责人之一的黎玉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心象征性收取每年1元的场租,为广大青年组织解决了“蜗居”的烦恼,已经吸引了慧爱公益教育、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等8家社会组织进驻。
在佛山市南海区团委看来,对于青年组织来说,创益中心不仅是一个“家”,还为青年组织找“对象”,推动资源供给与受助需求“精准速配”;为青年组织找“家用”,设立各项扶持基金,激发青年组织“立项”成长。
另一个编织大网的途径则是,激活青联、学联、青企协、青商会、青科协等一批体制内青年社团,创建一批团属的社会组织,“就团省委而言,我们的计划是,要建17个省一级的青年社会组织,包括已经注册成立的广东省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广东省圆梦青工成长服务中心、广东省青年文化创意联盟等。”张文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广东团省委发动省青联委员捐赠了首批515万元建立了广东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金,专项用于省市县三级“亲青家园”建设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