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金海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总结近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成效、历史地位等,对于继往开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个题目很大,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在此,我主要想谈三点想法,就教于大家。
一、怎样更加准确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进入21世纪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党中央多次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作过阐述。比较重要的阐述有三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非典”过后。200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第二次是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大会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这个评价写入党章。
这表明,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但是,今天看来,上述认识还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认识不足。比如,党的十七大党章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这里,科学发展观还没有被纳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范畴。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上述评价,也仍然认为它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重大战略思想,还没有上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对科学发展观的这种定位不足是有历史原因的。主要是科学发展观自身的内容和实践都还在不断的探索中,需要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在思想上的确还没有很好地梳理清楚科学发展观与其他理论、战略思想的关系,比如它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等等之间的关系。
今天看来,这些不足可以弥补了。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涵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完全可以包括其他理论和战略思想,完全可以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定位,来表述。例如,可以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者,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简要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作相应说明。这样,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也更加简明而科学。
二、怎样更加全面地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和经验
十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贯彻和落实,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国内外实践都证明,“乱发展无道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深刻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抽象发展观,树立起具体发展观。它告诉我们,发展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要坚持科学发展,反对非科学发展。具体说来,它使得我们的发展观念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破除“以物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破除“片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三是破除“不协调发展”、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四是破除“不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有这些,包括新的话语、概念的提出,都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境界。
第二,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非典”现象、生态破坏现象等启示我们,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会出现发展的短板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进一步昭示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产业结构转变等问题。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根本上讲,我们的发展方式正在从以物为本(主要是以GDP为本)的发展向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具体来讲,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三是从依靠第二产业向三种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四是从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都在不断提升。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发展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近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政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完善机制,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等。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道路逐步拓展,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又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具体来讲,我们创新了许多方面的发展模式。比如,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正在向城乡一体发展模式转变。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革命性的大变革,将深刻改变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又如,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经济增长格局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中国的消费社会正在到来。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又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上这四个方面,既是成果,又是经验,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当然,根据不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成果和经验。
总之,通过近十年的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显著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发展和实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总结这些成果和经验,并用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应当是全党同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三、怎样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最大成果,对推动科学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对世界社会的发展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然,也要看到,实践永无止境,理论总在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丰富和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任重而道远。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提出科学的对策。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应当解决的是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精神支柱建设问题。也就是胡锦涛同志讲的精神懈怠问题,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中最根本、最深层、最重大、最迫切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包括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中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安全,而意识形态安全中最核心的又是精神支柱安全问题。我国目前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发展比较好,但软实力发展严重滞后。一手硬,一手软,这是最大的不协调发展,必须尽快研究解决。一旦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不能维系,其他成果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讲文化自觉,首当其冲的是理论自觉,最为核心的是精神支柱建设的自觉。
如何加快精神支柱建设,解决人们的信仰信念问题?对此,党中央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等,思想理论界的同志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忽视马克思主义、道德滑坡等问题。但是,这方面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拜物教十分盛行,在“金钱”面前,有的人丢掉了党性,有的抛弃了父子、兄弟亲情,等等。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弘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有一项工作,特别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要借鉴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的经验,大力加强精神支柱的物质载体等建设,把“软实力”做“硬”。中国古代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比如,儒学、道教、佛教,都有自己的完整的建设体系,至少有六个元素,即庙、像、礼、经、僧、众。我们也应当借鉴这些做法,加强理论大众化的体系建设。例如,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展览馆或文化馆的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有户口,有形象,有声音,有魅力,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学得好,也为人们学习先进思想、举行先进礼仪活动提供场所。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理论的熏陶,建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是贫富差别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社会物质关系矛盾问题。孔子讲,不患贫,而患不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由此造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最根本的是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我们党执政之合法性的基础。建国后,我们逐步实行了计划经济,但过分强调利益均等,导致了平均主义盛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少数人先富,这就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负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别。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采取革命时期的做法,而应当采取建设时期的做法,通过制定合情合理的制度、法律来解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们党将面临丧失执政之合法性基础和人民信任的危险。现在,社会上仇富现象以及相关的恶性案件的不断增多就是这种危险的信号。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转变“改革方式”,变以往“效率导向式改革”为“公平导向式改革”,即在保证经济发展效率的前提下,加强公平机制的建立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应当破除改革方式上的教条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完全正确的。但今天看来,就有局限性了。科学的做法应当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出发。只有解决了公平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党风不纯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的干部队伍和作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对党风问题,决不容乐观,决不能掉以轻心。有的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现象。有的堕落为犯罪分子。这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消弱了党的执政能力,使得我们党面临着执政危险。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多次强调,要采取坚决措施,保持党的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当然,要推进科学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常怀忧党忧国忧民之心,积极研究问题,大胆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 2012年7月21日于江西南昌“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讨会上发言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