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河北肃宁

河北肃宁:“真正实现农民自我管理”

2012-08-28 11:20: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0年5月份以来,河北省肃宁县开始了一场变革。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四个覆盖”构筑起遍布全县农村的网络,凝聚了民心,农民群众也因为这个变革成为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当家人”。

    2010年当年,肃宁县新建党小组1641个,上访事件下降七成以上,许多乡村困扰多年的村庄改造和农地流转工作顺利完成。

    作为农业人口近九成的传统农业县,肃宁县多年来存在村级组织弱化、村民自治虚化、农民致富难、农村维稳难等问题。县委书记安伟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解决这些问题的药方在于‘把农民组织起来’,真正实现自我管理。”于是,“四个覆盖”工作模式应运而生,内容包括: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维稳组织的全覆盖。

    维稳组织全覆盖

    成为村民“保护神”

    西何庄村地处三镇交界,是肃宁县出了名的“三不管”地段。在推行维稳组织全覆盖以前,村里丢东西的事经常发生。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出门干活,都要留一个人看家。只要有一家没有人,那家很可能会丢东西,弄得整个村里都人心惶惶。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地处三镇交界,治安问题被推来推去,都不知道该去找谁报案。”

    “不过现在好了。随着维稳组织全覆盖的推进,我们村的治安现在是越来越好了。虽然做不到夜不闭户,但也可以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了。”西何庄村村支书朱建平说道。

    朱建平向记者介绍,西何庄村根据南北街划分了15个综治区,每个区有一个巡逻小组,小组长都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24小时巡逻小组都要在自己的区域内巡逻。白天有两个人巡逻,晚上有4至6个人巡逻。村干部会配合巡逻小组一起工作。而巡逻小组会对本区域内的所有外来、外出人口做到一天一排查,对本区域内的所有事情都能了然于胸。

    “现在是好了很多,这两年已经很少听说谁家被偷了,平时喝酒闹事的也基本看不见了。现在干完农活,都要到广场上跳跳舞、扭扭秧歌。”对比以前,王大爷对现在的治安状况非常满意。

    县委书记安伟华表示,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力量,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体当成维稳的主体。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肃宁县在全县农村建立了“3+1”工作体系。所谓“3”,是把农村划分为三级管理层次,在村级建综治工作站;中间以原来生产队或居住片区为单位,每40到60户农户设一综治小区;小区再往下,每10户设一综治小组。综治站长由村支书兼任,小区长、小组长由村民直接选举威信高的人担任。所谓“1”,是在各村设一支5至15人的巡防队。目前,全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3个,综治小区1479个,综治工作组5578个。通过这一体系,从2010年以来,共排查出重点矛盾纠纷986起,化解965起,化解率达到98%。推行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以来,肃宁县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农村信访量也持续大幅下降。2011年,肃宁县253个村中有220个村无信访案件。肃宁也因此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三议一行一监督”

    让村民真正当家做主

    7月21日的一场大雨让北方几个城市遭了灾,尚村也没能逃过。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村口西坡被冲塌了一块。这在以前,想要把西坡修好得大费周折——也许半年后才能修好,也许就那么搁置着无人问津。推行“三议一行一监督”以来,办事的效率大大增加。村代会决议,村监会监督,修复西坡工程从提出到决定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等记者去尚村采访的时候,那块冲垮的西坡早已经被修葺一新。

    安伟华介绍,在建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时,肃宁县在农村倡导设立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村代会为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由村民代表组成,每5至15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整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职能,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由此,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新架构。

    “过去什么事情都是干部说了算,我们也不知道到底钱都花在哪儿了。现在所有事情都是大伙商量着来。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对村里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支持。”村民王喜对记者说道。

    “推行‘三议一行一监督’不仅仅老百姓感觉好,我们村干部也非常支持。以前,村里要修路或者建设一些项目,明明是为百姓谋福利,但百姓因为不知情还老要骂我们。现在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透明的,百姓也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了。”尚村的一个村干部对记者说道。

    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为村民搭起“致富桥”

    “貂养了不少,但是却卖不出去。明明之前还听人说貂皮好卖,但是等我把貂养大了,却卖不出去了。缺乏市场信息是我最大的困扰。”内村养殖户许戈对记者说道。

    这并不是许戈一个人的烦恼,消息不灵通成为困扰很多养殖户的问题。但是在推行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后,信息落后已经成为了历史。

    “在推行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后,我们结合本村特点,成立了裘皮商会。并通过这个平台,联系到了许多之前失去联系的在外地做生意的村民。我们每个月都会开一次会,把外面村民得到的消息告诉村里的养殖户们。而养殖户们在得到消息后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现在我们村发展飞速,光千万资产以上的企业就有四家。”内村村支书许根旺告诉记者。

    副县长尹卫江介绍,通过采取能人大户领办、村组农户联合、院校基地合作、龙头企业带动、流通市场链接等方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种协会、专业社234个,涉及196村,带动农户近4.8万户,农民年增收近1.5亿元。

    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让群众有了“主心骨”

    在田间地头、在邻里纠纷时、在养殖场、在困难户的家门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党员活动的身影。

    在内村的活动大厅,记者看到了一张有所有村民住址的卫星图。而在卫星图上面,标着五角星的就是党员的住所。内村村支书许根旺表示,他们村用这种方式来告诉百姓,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去找党员。而党员在看了这幅卫星图后,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党员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村民的监督之下。

    除此之外,许根旺表示,内村的党员还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根据党员的自身能力,帮助一名或几名群众。许根旺说,这一举动不仅让百姓们增收致富,还能让百姓们更加尊重和认同党员。

    安伟华说,肃宁打破了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创新了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把党的组织拓展延伸到农村各个领域、行业,形成了覆盖各方的基层党组织网络,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旗帜就亮到哪里。

    对于肃宁县所推进的“四个覆盖”,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非常赞同。他认为,“四个覆盖”使广大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使村民自治真正得到落实,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他说:“我国农村改革不能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整体推进。肃宁县‘四个覆盖’模式为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样本。”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肃宁县委书记安伟华:如何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肃宁:为什么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肃宁经验: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肃宁县委书记:如何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让农民群众"唱主角"--肃宁"四个覆盖"经验的启示(上)
·河北肃宁"四个全覆盖":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河北肃宁"四个全覆盖":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