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海口“城中村”蝶变—— 镇海新村 涛声依旧

2012-08-28 10:33: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旧城改造,是城市扩容面临的难题。随着海口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口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的步伐明显提速,许多原本位于城郊的农村变成了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城中村。

    今年1月,海口市提出,在未来10年把海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如何在旧城改造中完成城市转型,并保证拆迁居民安居乐业?记者走访了连续两年被列为海口市秀英区“一号民生工程”的镇海村改造工程,探寻城中村在海口城市飞速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让村民依旧享受黄金地段优势

    午后的阳光洒在海口西海岸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岸线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西路向八方来客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美——阳光、沙滩、成片的椰树林与清爽的海风。沿着这条绿色长廊,记者来到海口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域——镇海社区。

    新的社区内,20多栋10—15层的公寓楼整齐矗立在海边。北面是碧波万顷的琼州海峡,南面是海口市行政中心区,西面坐落着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东面仅一墙之隔,则是某地产公司每平方米售价约2万元的高档小区。

    几年前,随着海口市行政中心向西海岸迁移,位于该区域核心地带的镇海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杂乱无章的建筑与周边的城市风光很不相称。曾任镇海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希元说,镇海村的环境卫生、排水排污、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普遍缺乏,“与周边片区的迅猛发展相比,村子的发展显得太缓慢了。”

    2009年,海口市政府批准实施镇海村改造项目,投资6.8亿元,项目范围410亩,涉及476户、1432人。为了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秀英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是采用就地安置办法,每位村民获得宅基地补偿款9.7万多元,保证每个村民的宅基地补偿款基本能够支付安置房款,让他们继续享受黄金地段的地理优势;全程公开、过程透明,前后政策保持一致,杜绝了“先签约吃亏、大吵大闹得益”的现象。

    负责镇海村改造开发建设的秀英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剑光说:“老百姓是改造的主体,如果不解决拆迁后的民生保障问题,改造就没有意义。为此,该项目的规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仅规划图就修改了20多次。”

    规划特意保留了村码头、公庙等传统建筑,在安置区重建祖宗屋、晒渔网、放渔具的地方,建设渔民主题公园、镇海村历史文化馆、活动中心、戏台、体育球场等。

    既要安居,也要乐业

    旧城改造,改造的不仅是环境,也改变着产业形态。

    镇海村的海鲜味美价廉。改造前,村里有8家海鲜餐饮店,做得好的每月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李希元说,镇海村是个富裕的小渔村,村里女孩都不愿外嫁离家。

    这位在镇海村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老镇海人,在拆迁之初默默承受了不少误解。“有些村民误认为村干部勾结开发商卖地,跑到村干部家里哭闹。”李希元说,他曾被几十名情绪激动的村民围堵。大家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能否回迁?镇海村改造后,他们靠什么生活?

    这些疑惑与担忧在持续半年的改造项目签约和拆迁中得以化解。改造项目工作组人员为村民当过红娘、做过保姆,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就地安置、保留原有生活习俗、安置铺面、就业等优惠政策,一直到村民思想通了签约为止。

    镇海社区居委会主任郑作述说:“改造后,村里新添了100多辆汽车。这足以表明改造后,村民们的生活更好了。”

    秀英区政府在镇海社区内规划了4.76万平方米的商业铺面建设海鲜一条街,由镇海居委会集体所有。商业广场建成后,每位镇海村村民将无偿分配到18平方米铺面,作为村经济转型和村民就业的平台,以确保“能就业,有保障”。

    “如果优质的海滩全部被高档酒店或私人别墅群占据,那公众就无法享受海口丰富的滨海资源。‘四宜’城市不能缺乏公共设施,因此,镇海社区的海鲜广场和海鲜公园将是一块公共娱乐区域。”李剑光说。(记者 黄晓慧)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评“城中村”改造:从顶层设计上推进城中村“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