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8月23日,常德盛在村无公害葡萄园内察看葡萄长势。 新华社发 沈鹏摄
晨光初启,稻浪连天。66岁的农村老人王小元扛上扫把,操起剪刀,开始新的一天。“免费住老年公寓,还在绿化队找到活儿干,每天50元,不但养活我们老两口,上月还送小孙子一辆自行车。好日子哪儿来的?是托常书记的福”。
王小元所说的常书记,就是当选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当了46年“村官”,69岁的常德盛笑言自己是村里的“大伙计”。他上班有个特点,没有固定地点,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办公室。
一大早,听说村民孙启华家卖猪,常德盛便赶了过去。孙启华是蒋巷村的养猪专业户,自小失去父母,1989年在常德盛帮助下造起第一批猪棚。“今天再卖两车猪,估计全年收入能达到一百五六十万。”孙启华说。
常德盛一辈子生活工作在蒋巷村,在他看来,村民们所有的事都是大事。从孙启华家出来,常德盛又在路边遇到外来务工人员邱祥美。53岁的邱祥美老家在苏北农村,来蒋巷村已有20个年头。几年前的一场腰病让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干重活,常书记就安排我做环境养护,每年收入2万多元。”邱祥美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常书记就是我们的火车头”。
40年前,蒋巷村是一块低洼之地,那时常德盛喊出“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口号,硬是将1700多亩低洼地整整垫高1米多,相当于村里每人填堆了四个足球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村里企业的实际产值突破12亿元,而作为董事长的常德盛却在这时“让位”,向社会招募管理者,并把自己上亿元的股份和奖金上缴到村集体。
如今漫步在蒋巷村,随处能感受到它的富足。186户村民,家家都有一幢花园别墅。村民家中的电话、数字电视、有线广播、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安装建设均由集体投资,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
粮袋子满了,肚子填饱了,生活宽裕了,常德盛又有新追求,他说,单一农业经济时,可以把低洼田变成高产田;兴办工业时,靠发展改变了基础差;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一定能创出新景观。眼下,蒋巷村的生态旅游日益红火,年接待游客量已超过60万人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党代表,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大上,常德盛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农民。
“我提议在每年十月设立农民节,既庆祝丰收,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自身价值的新追求。”常德盛说。记者 刘巍巍
·江苏无锡奋力推进社会管理强基工程
·江苏沭阳县法院司法为民工作纪实
·江苏常州天宁探索完善涉未成年人民事审判规范
·江苏宿迁借鉴自建自管做法 拆迁户代表全程监管
·2011年度江苏政法综治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揭晓
·江苏召开“学法律促和谐迎接十八大”专家学者座谈会
·江苏召开“学法律促和谐迎接十八大”专家学者座谈会
·江苏组织开展“学法律促和谐迎接十八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江苏徐州泉山区推行“四网合一”细化社会管理
·江苏邳州法院“三个结合”均衡使用人民陪审员
·江苏盱眙法院公开曝光16案“老赖”
·江苏海安法院助推污染企业转型纪实